
创业板指跌超4% 全市场近百股跌停
【创业板指跌超4% 全市场近百股跌停】11月21日电,市场全天震荡调整,上证指数-2.45%至3834.89点、深证成指-3.41%至12538.07点、创业板指-4.02%至2920.08点、沪深300-2.44%至4453.61点、科创50-3.19%至1285.83点。两市成交额放大至约1.97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约2575亿元;个股层面,下跌家数接近5100只,跌停个股99只,赚钱效应降至冰点。盘面结构呈现“成长领跌、权重相对抗跌、防御偏强”的典型避险格局。今天逆势亮点集中在两条线:一是军工装备,午后拉升明显,久之洋涨停,中船系整体活跃;二是AI应用端,在“Sora概念、华为盘古”等带动下,易点天下、视觉中国封板,成为少数逆势突围的方向。 调整主力来自高景气赛道与高β链条,锂资源、能源金属、固态电池集体大幅回调,多股跌停;存储芯片、算力硬件同步走弱;光伏、有机硅、消费电子、小金属、油服等板块全面承压。在市场风格表现上,中字头股票与红利资产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而成长风格板块则出现了显著回撤;与此同时,小盘股与微盘股的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呈现下行态势。据相关消息,隔夜美股表现疲软,日韩等亚太主要市场也同步收跌。机构分析普遍聚焦于两大核心因素:其一,美国公布的就业数据超出市场预期,使得市场对美联储12月降息的预期降温,进而引发全球资金从成长股向防御性资产转移;其二,日本国债市场的波动引发了市场对全球流动性收紧的担忧,导致跨境资金的风险偏好下降。
尽管英伟达公布的财报数据并不逊色,但并未能扭转AI板块资金持续流出的局面。市场对AI板块高估值可持续性的担忧情绪升温,“靠概念叙事赚钱”的效应边际减弱。前期在流动性宽松预期推动下完成估值修复的AI、半导体等板块,在进入基本面验证的真空期后,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标的率先出现回调;而消费、地产等顺周期板块的复苏情况不及预期,难以有效承接从科技板块流出的资金,这导致市场主线缺失,风格再平衡进程加速。
从交易层面来看,市场呈现出“放量下跌”的特征,这表明恐慌性抛售与止损盘集中涌现;在杠杆资金方面,截至11月19日,两融余额已降至2.5万亿元以下,杠杆资金的修复与风险出清过程仍在持续。此外,机构观点普遍倾向于“短期休整而非市场见顶”:从估值、交易活跃度、资金流向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观察,多项指标均触发了短期休整的信号,但“牛市见顶的明确信号尚未显现”,后续市场走势仍需居民存款、公募基金、外资等增量资金的持续流入来支撑。
今年9月4日曾出现类似“成长领跌、防御偏强”的交易日:创业板指-4.25%、科创50-6.09%,但随后市场并未终结,而是进入结构性震荡;彼时多家公募强调“正常调整、无需恐慌”,并指出上行趋势多为“进二退一”的螺旋式上升。更早的9月18日,在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落地后,A股亦出现“利好兑现式”午后跳水,但业内普遍认为属于技术性回调,不必过度解读为系统性风险。回到当下,指数在4000点附近的分歧仍在,年末机构保收益、保排名心态叠加外围不确定性,使谨慎情绪或延续至12月,待机构调仓与资金布局明年节奏明确后,增量资金有望回归。
接下来需要盯紧的关键变量!关注美国通胀与就业数据对降息路径的再定价、美元指数与美债收益率的走向,以及日本国债波动是否缓解;这些变量直接影响全球流动性与风险偏好。观察国内稳增长与稳预期政策的节奏与强度,尤其是促消费、稳地产与资本市场制度性安排的边际变化。跟踪两融余额与北向资金流向的边际改善,以及ETF申赎与公募发行能否回暖,验证“增量资金接力”是否启动。关注两市成交额能否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结构性行情的温床),以及指数在3800—3900点区间的承接力度与节奏变化。
以“防守反击”为核心,防守端配置高股息、现金流稳定的红利资产(如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等)以对冲波动;反击端在AI应用、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等中长期产业红利赛道中采取分批建仓、不追高的策略,强调估值—业绩匹配度与安全边际。在不确定性抬升阶段,建议整体仓位控制在60%—70%,保留现金或短债基金的机动弹性;采用“逢低布局、逢高兑现”的纪律化交易,避免情绪化追涨杀跌。对高估值、高弹性标的设置严格止损与仓位上限;在事件驱动与主题催化驱动的交易中,重视兑现时点与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