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请陪产假被开除 公司称纯属算计
【男子请陪产假被开除 公司称纯属算计】近日,“男子请陪产假被开除,公司称纯属算计”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发生在上海的劳动纠纷案件,不仅暴露出个别企业对员工权益的漠视,更折射出职场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2024年10月15日,曹某入职上海某公司担任会计,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8000元。11月1日(周五),曹某上午9点抵达公司,10点17分短暂离开后于中午返回,完成当日工作。双休日过后,11月4日8点58分,曹某以妻子怀孕37周临产需陪护为由,通过线上系统申请10天陪产假。然而,公司仅8分钟后便以“11月1日无故旷工、违反规章制度”为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其立即办理交接手续。面对突如其来的解雇,曹某于次日补交书面请假条,但公司以“不符合国家规定”为由拒绝,并强调已在前一日完成解约。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在仲裁及诉讼阶段持续辩称:“双休日员工自觉工作应属常态”“曹某借陪产假之名不劳而获”,甚至指控其“教唆同事保留证据、擅自取走人事资料”。2024年12月9日,曹某向上海市长宁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10月15日至11月13日工资及违法解除赔偿金8000元。2025年1月16日,仲裁委裁决公司支付10月15日至11月1日工资4840余元,驳回其余诉求。曹某不服,诉至长宁区人民法院。一审法院审理查明:旷工指控不成立:11月1日曹某确有到岗记录,公司未在解除通知中提及11月4日旷工事由,且未举证证明员工管理条例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陪产假权益受保护:根据《上海市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若干规定》,符合条件的男方享有10天陪产假,公司不得以“不符合国家规定”为由拒绝。违法解除事实明确:公司以主观推测的“旷工2天”为由解约,缺乏制度依据,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关系。
2025年7月18日,一审法院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赔偿金8000元。公司不服上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于近日维持原判,并明确驳斥“双休日工作属常态”的荒谬观点,强调“劳动者休息权受法律保护,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剥夺”。
这起案件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制度缺失与程序违法:公司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公示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关系时未履行工会告知程序,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法》。对陪产假制度的漠视:尽管上海市明确规定男方享有10天陪产假,公司仍以“无该假期”为由拒绝审批,甚至将员工合法休假需求污名化为“不劳而获”。职场文化扭曲:公司主张“双休日自觉工作属常态”,实则将加班文化强加于员工,违背《劳动法》关于工时与休息权的规定。
案件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直言:“企业把员工当机器,连陪产假的权利都要剥夺,太过分!”也有法律从业者指出:“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违法行为,更是对生育支持政策的公然挑战。”
事实上,陪产假执行难已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全国仅30%男性实际享受陪产假,部分企业通过“变相调岗”“扣发奖金”等方式阻碍员工休假。本案中,公司甚至将员工申请陪产假的行为定性为“算计”,反映出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偏差。
这起案件的判决具有标杆意义。法院不仅严惩了企业的违法行为,更通过司法裁判传递明确信号:生育支持政策不容打折扣,劳动者权益不容侵犯。然而,要真正实现职场生态改善,还需:企业转变管理理念:从“控制型”转向“支持型”,建立合法合规的用工制度,尊重员工家庭责任。强化监管与执法:劳动监察部门应主动排查企业违规行为,对拒不执行陪产假制度的企业予以处罚。提升劳动者维权意识:通过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员工敢于维权、善于维权。
曹某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职场生态的缩影。当企业将“双休日工作常态”作为管理借口,当陪产假被污名化为“不劳而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是对个别企业的警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呼唤:唯有尊重法律、尊重人性、尊重家庭,才能构建真正和谐、有温度的职场环境。
正如二审法院在判决书中所言:“劳动者的休息权与生育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变相剥夺。”期待这起案件能成为转折点,推动更多企业正视员工权益,让陪产假不再成为“奢侈品”,让职场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