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出差时抽中大奖 公司要求上交
【小伙出差时抽中大奖 公司要求上交】2025 年 11 月 14 日,上海某公司的实习生小金(化名)受公司委派,前往苏州参加一场由英伟达(NVIDIA)主办的路演活动。这位 8 月底才刚刚入职的年轻人,怀着对工作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出差任务中。活动当天,现场气氛热烈,多家企业齐聚一堂。主办方开设了一个面向现场观众的集章抽奖活动,抽奖规则明确注明 “仅面向现场观众”,且要求 “每人限领一张集章卡”。活动间隙,小金领取了一张集章卡,并在去洗手间时顺便到各个展位完成了盖章。“当时同行的同事并没有去,而是把他的卡给我,让我帮他也集一下章。” 小金回忆道。这一细节后来成为判断抽奖行为性质的关键。当天下午 6 点左右的开奖环节,主持人直接念出了小金的名字。他幸运地抽中了一张GeForce RTX 5060 显卡,市场价值约3000 元。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小金来说,这不仅是人生中中的第一个大奖,更是对他职场起步的一份特殊礼物。
中奖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领完奖后,随行的同事先是私下建议小金 “要不卖了换钱”,但小金表示想留着自己组装电脑使用。当晚,情况急转直下。该同事给小金发来消息并打来电话,声称 “这个事情财务那边也知道了,你是代表公司参加活动,出行费用由公司承担,这个显卡理应属于公司财产,下周一你把它带过来。”“虽然奖品价值不算特别高,但这是我人生中中的第一个大奖,我非常在意。” 小金表示,更令他感到气愤的是被 “套路” 的感觉。11 月 17 日(周一),细心的小金到公司后特意咨询了财务部门,结果发现所谓的 “财务已知情” 并不属实,财务人员表示对中奖一事毫不知情。这一发现让小金意识到,公司的要求可能缺乏正当依据。
随着争议升级,公司高层介入此事。在随后的几天里,公司为此开了两次会商讨,并对小金进行了约谈。虽然公司最终没有强行没收显卡,但在最后一次沟通中,公司人事找小金谈话,委婉地表示事情闹得比较僵,“抬头不见低头见”,建议他 “找找别的公司”。“既然公司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是临时商议决定的,我觉得不太合理。” 小金对公司的处理方式感到失望。在听了人事的 “建议” 后,11 月 19 日晚,入职不到三个月的小金主动提交了离职申请。一张显卡,就这样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职场路径。
针对这起争议,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唐泰律师分析认为,界定奖品归属的关键,在于判断该奖品的获得是基于个人的 “运气所得”,还是履行 “职务行为” 的成果。唐泰律师指出,此类争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员工参与抽奖是受公司明确指派,或奖品是主办方明确赠予参会企业本身的 “商务赠予”,那么该奖品可能构成公司财产。“但在本次事件中,根据描述,抽奖活动面向的是‘现场观众个人’,中奖具有偶然性。员工在工作间隙自愿参与,通常被视为个人行为,而非直接的职务行为。” 唐泰律师强调。法律专业人士进一步解释,除非公司在规章制度中对此类情况有明确约定,或者能证明员工参与抽奖本身就是其被指派的公务职责的一部分,否则公司主张奖品归公的法律依据可能并不充分。
记者梳理发现,因公参加活动中奖,奖品被公司索要的情况在职场中并非首次出现。早在 2017 年,就曾有过一起相似的案例。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谢某因事无法参加客户答谢晚宴,委托员工张某代为参加。晚宴上,张某手中的奖券中了一等奖 3000 元现金。事后公司辞退并起诉张某要求返还奖金,理由是张某是代表公司出席。但法院最终驳回了公司的诉求。法院审理认为,晚宴抽奖是举办方为了活跃气氛与 “到场观众” 的互动活动,与公司是被邀请方无关。除非公司能举证证明,张某领取奖券、参与抽奖及领取奖金是代表公司,否则奖金应归张某个人所有。类似的,深圳某通信公司员工在年会上抽中 11 万元员工大奖,公司仅向张某支付了 2.03 万元后拒绝支付剩余钱款。法院最终判决公司向张某补足剩余的 8.97 万元奖金,认为公司在晚会流程表上明确注明 11 万元奖项为员工大奖,应足额兑现。
小金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自己的经历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绝大多数网友站在了小金这边,纷纷留言表达支持。“凭运气中的奖,凭什么充公?” 一条网友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让他出示公司委派你抽奖的文件”,另一条评论则从法律角度质疑了公司的主张。更有网友调侃道:“如果抽中罚款 5 万,公司是不是也替你交?” 这一反问引发了人们对公司逻辑的深入思考。这些评论反映出公众对职场权益问题的普遍关注,也体现了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
小金的遭遇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成为一场关于职场权益的公开讨论。当一位实习生面对公司的压力,选择坚持自己的权利时,他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无数职场人的共同关切。一张价值 3000 元的显卡,测试的不仅是奖品的归属权,更是企业对员工权益的尊重底线。 当幸运来敲门时,谁应该开门接受这份礼物?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