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每5人就有1人念过大学
【全国每5人就有1人念过大学】近日,随着《中国统计年鉴(2025)》的正式发布,一组数据引发全民热议:202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达21.72%,相当于全国每5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19.20%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深度普及化阶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如今的“普及化教育”,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教育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与人才生态。202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较2023年增加8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89.97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67.94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突破135.68万人(含博士生17.11万人、硕士生118.57万人)。与2019年相比,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62.6%,硕士生扩大46.1%,形成“本硕博”三级联动增长态势。“研究生学历已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三学生王俊坦言。他通过秋招发现,企业招聘中研究生薪资普遍比本科生高1000-1500元,且在简历初筛阶段更具优势。“事业单位考试中,部分岗位甚至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种趋势在《2025掌上大学中国高校蓝皮书》中得到印证:2024年高校毕业生中,研发、设计等技术类岗位研究生占比超60%,头部企业核心部门本科生筛选通过率不足30%。尽管全国整体学历水平提升显著,但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北京以51.2%的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稳居首位,上海首次突破40%达41.3%,天津以36.16%位列第三。值得关注的是,陕西凭借高校集聚优势,以26.12%的占比跻身全国第四,成为中西部教育高地。
“学历分布与城市产业需求密切相关。”重庆某管理咨询公司HR付女士分析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推动研究生占比分别达8.96%和5.19%;而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则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大量本科生落户,形成“本科为主体、研究生为补充”的人才结构。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新引进大学生44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5%。
学历普及化浪潮下,企业招聘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某文化传播公司HR邓先生透露:“2024年起,我们已将多数岗位学历要求提升至本科,但更看重实操能力。”他举例称,服化道、剪辑等岗位虽接受专科生,但需持有相关技能证书;而高端猎头顾问、能源管理工程师等岗位则明确要求硕士学历,且需具备3年以上行业经验。
这种转变在制造业尤为明显。就读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杜琴在秋招中发现,头部企业更青睐“学历+能力”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求掌握核心技能,还看重实习经历和专项知识。”杜琴通过考取管道工程师证书、参与油库实习等方式提升竞争力,最终成功入职某央企。
面对学历普及化带来的挑战,政策层面正推动高等教育从“量变”转向“质变”。202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要求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建立弹性学制与分类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未来将破除‘唯学历论’,建立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例如,浙江大学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跨校选修课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开设“ICT学院”,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无缝衔接。这些改革旨在培养“小而专”的技能型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学历普及化也引发对“学历通胀”的担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学历提升不等于人口素质提升,社会需摆脱对学历的虚高要求。”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中,仅38%从事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跨行业就业成为常态。
“学历是敲门砖,但能力才是通行证。”王俊的求职经历印证了这一观点。尽管手持研究生文凭,他仍需通过多轮面试证明自己的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企业更看重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的学习经历。”这种认知转变,正在推动社会从“学历崇拜”向“能力本位”回归。
从“每7人1人念大学”到“每5人1人念大学”,这组数字背后是中国教育公平的巨大进步。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当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获得同等尊重,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图景正在展开。正如储朝晖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学历普及化的新阶段,中国正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终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