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
【新娘和狱友组团诈婚骗取近200万】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起特大婚姻诈骗案引发全民热议。河南濮阳41岁女子赵某与狱友张某组成"职业婚骗团伙",在三年间以缔结婚姻为幌子,通过假冒亲属、伪造身份等手段实施五起诈骗,累计骗取近200万元。这场现实版"演员请就位"中,从新娘到亲友全员"剧组配置"的荒诞剧情,不仅撕开了婚姻诈骗的黑色产业链,更暴露出社会诚信体系的脆弱性。2023年5月2日,濮阳市南乐县某酒店内,41岁的赵某身着婚纱与冉某举行婚礼。这场看似温馨的仪式背后,实则是赵某团伙精心编排的诈骗剧本。据判决书披露,婚礼现场出现的"母亲"张某、"舅舅"崔某、"嫂子"段某等12名亲属,均为张某以每日200-500元酬劳雇佣的临时演员。他们手持伪造的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在婚礼各个环节配合行骗:张某以母亲身份收取"改口费"1.2万元,崔某冒充舅舅索要"见面礼"8800元,段某作为嫂子骗取"认亲红包"5000元。这并非个案。2020年11月至2023年5月间,赵某团伙在河南、山东等地实施五起类似诈骗。他们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赵某负责与受害者建立恋爱关系并"结婚",张某统筹安排演员阵容,陈某提供虚假身份信息,崔某等人负责具体扮演角色。每场婚礼的"演员班子"根据受害者社会背景动态调整——面对农村受害者时安排更多"亲戚"制造热闹氛围,针对城市受害者则突出"高知亲属"增强可信度。
案件核心成员的犯罪履历令人震惊。主犯赵某自2012年起因诈骗罪五度入狱,累计服刑时间超过8年;张某也有三次诈骗前科,2018年刑满释放后立即重启犯罪生涯。两人在服刑期间结识,出狱后迅速组建犯罪团伙,将监狱变成"诈骗技能培训基地"。
"他们甚至在狱中就开始策划新骗局。"办案民警透露,赵某在服刑期间详细记录不同地区婚俗习惯、彩礼标准,张某则专门研究婚姻登记系统漏洞。出狱后,两人利用狱中积累的"经验值",将诈骗目标精准锁定在30-50岁、急于结婚的单身男性群体。通过伪造离婚证、怀孕证明等道具,他们成功突破受害者心理防线——在诈骗刘某时,赵某出示伪造的B超单,以"未婚先孕"为由索要"安胎费"12万元。
法院审理查明,赵某团伙在五起案件中累计骗取177.01万元,其中单案最高金额达53.6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五个家庭的灭顶之灾:冉某为筹备婚礼负债38万元,婚礼当天发现新娘失踪后突发心梗住院;丁某变卖祖宅支付彩礼,发现被骗后持刀闯入赵某住处,被警方以故意伤害未遂拘留;宁某母亲因儿子婚事耗尽养老钱,在赵某被抓获当天突发脑溢血去世。
更令人发指的是,该团伙形成"风险共担"的犯罪模式:赵某每成功诈骗一笔,需向张某支付40%分成,剩余款项由演员团队按角色重要性分配。为逃避打击,他们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策略,每次作案后立即更换手机号码、销毁作案工具,甚至通过整容手术改变外貌特征。
2025年11月15日,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主犯赵某因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3年11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张某获刑10年9个月,其余从犯分别被判处1年1个月至6年6个月不等刑期。法院特别指出,赵某作为累犯,在刑罚执行完毕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依法从重处罚。
这起案件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发人深省。婚姻登记系统未能有效识别赵某多次伪造证件的行为,反映出技术防范手段的滞后;部分酒店为赚取场地费,对"演员团队"的异常聚集视而不见,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缺失。司法机关在判决书中明确要求民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婚恋诈骗联防机制",从源头遏制此类犯罪。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在"天价彩礼""闪婚闪离"现象频发的背景下,赵某团伙利用人们对婚姻的渴望实施诈骗,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对受害者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社会学家指出,要根治此类犯罪,需构建"技术防控+社会治理+价值重建"的三维防线:推广应用"全国婚姻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数据互通;建立婚恋市场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对婚介机构实施信用评级;加强婚恋观教育,引导公众树立"重感情、轻物质"的婚恋理念。
当法官宣读判决书的那一刻,赵某低头沉默,这个在诈骗路上狂奔十年的女人,终于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这起案件留给社会的,不应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成为重构社会诚信体系的转折点。毕竟,在爱情与婚姻的神圣殿堂里,容不得半点欺诈的阴影。唯有筑牢法律防线、重塑道德根基,才能让每场婚礼都回归幸福的本质,让每个家庭都免于诈骗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