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外长:开罗协议正式终止
【伊朗外长:开罗协议正式终止】11月20日,埃及首都开罗见证了一场外交风暴的爆发。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伊朗正式终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署的《开罗协议》,并致函机构总干事明确表态。这一决定源于英法德三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上推动的伊朗核问题决议,以及欧洲国家启动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伊朗的强硬反制,不仅撕开了西方国家“双标外交”的遮羞布,更将中东地区推向了新一轮战略博弈的漩涡中心。今年6月,伊朗多处核设施遭遇以色列与美国的联合空袭,导致核设施严重受损。作为回应,伊朗随即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调查人员于7月初被迫撤离。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呼吁恢复核查,伊朗仍坚持将合作前提与西方解除制裁挂钩。8月11日,机构高级官员时隔两个月首访德黑兰,试图重启对话;9月9日,阿拉格齐在开罗宣布达成“恢复合作框架协议”,看似为危机降温。然而,表面的缓和背后暗流涌动。11月20日,英法德三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上强行通过决议,指责伊朗“未充分配合核查工作”,并通知联合国安理会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伊朗。阿拉格齐在声明中直指西方国家“无视伊朗的互动善意”,强调“开罗协议已沦为西方政治操弄的工具,其终止是维护国家尊严的必然选择”。原《开罗协议》签署于今年9月,核心条款包括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有限度核查、伊朗承诺不发展核武器等。但西方国家始终将协议视为施压工具——既要求伊朗单方面开放核设施,又拒绝解除经济制裁,甚至在协议履行期间多次以“技术问题”为由威胁重启制裁。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伊斯拉米曾公开批评:“西方国家把核查人员当作间谍,把协议文本当作勒索筹码。”
终止协议的直接导火索是西方国家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该机制源于2015年伊核协议,允许参与国在伊朗违约时自动恢复联合国制裁。但伊朗认为,当前争议焦点在于西方国家拒绝履行协议中的“制裁解除”条款,却试图单方面强化核查,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彻底突破了伊朗底线。
更深层次上,伊朗正通过“以攻为守”策略重塑中东权力结构。近年来,伊朗通过支持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代理人,构建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抵抗之弧”。此次终止协议,既是对西方干涉的强硬回应,也是向地区盟友释放信号:伊朗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将继续扮演“反霸权领袖”角色。
英法德三国的举动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短视。一方面,欧洲国家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伊朗重回谈判桌,却忽视了伊朗国内对“屈辱外交”的强烈反弹——今年10月,德黑兰爆发万人集会,高呼“宁可核发展,不要受制裁”;另一方面,欧洲在能源转型中严重依赖伊朗石油,制裁升级将直接推高国内能源成本,引发民众不满。
更讽刺的是,美国虽未直接参与此次决议,但其通过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对欧洲国家的幕后施压,成为幕后最大推手。这种“代理人战争+经济制裁”的组合拳,不仅未能遏制伊朗,反而加速了中东多极化趋势——沙特、阿联酋等传统盟友开始与伊朗秘密接触,寻求缓和关系;土耳其则公开批评西方“制造地区动荡”。
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一文件奠定了战后亚太秩序的基石,也见证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然而,今天的“开罗协议终止”事件,却成为西方国家破坏国际规则、践踏他国主权的反面教材。
两份协议虽名称相同,本质却截然相反——前者是正义国家维护战后秩序的正义之举,后者是霸权国家滥用规则的工具化操作。伊朗的反抗,与当年中国在开罗会议上坚持“台湾必须归还”的立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弱国无外交的时代早已过去,任何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他国让步的行为,终将遭到历史反噬。
伊朗终止协议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陷入僵局。俄罗斯、中国等国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西方国家坚持“制裁优先”。分析人士指出,短期内,伊朗可能加速铀浓缩技术研发,甚至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长期看,地区国家或将围绕伊朗形成两大阵营——以沙特、以色列为代表的“遏伊联盟”与以土耳其、卡塔尔为代表的“平衡派”,中东格局面临深度重组。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始终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2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重申:“对话与谈判是唯一出路,单边制裁与军事施压只会加剧对抗。”这一立场,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为动荡的中东指明了方向。
从1943年的《开罗宣言》到2025年的协议终止,开罗这座千年古都再次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见证者。伊朗的反击,不仅是为自身主权而战,更是为所有受霸权欺凌的国家发声。当西方国家沉迷于“规则霸权”的迷梦时,历史早已给出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东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尊重他国选择、践行多边主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