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战区相继发声
【四大战区相继发声】11月15日至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东部、中部、西部四大战区通过官方账号密集发布原创作品,以说唱、战歌、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备战姿态。这场被网友称为“最燃国防教育课”的集体行动,恰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挑衅言论引发国际争议之际,释放出中国军队捍卫核心利益的坚定信号。11月19日12时,南部战区空军“南部空军”账号发布的原创rap《别太狂》引爆网络。视频中,歼-16战斗机挂载霹雳-15导弹划破长空,配合“完美弹道将它干掉”“敬酒不吃吃罚酒”等硬核歌词,展现人民空军“守好祖宗海”的决绝。该作品发布2小时播放量突破5000万,网友评论“这波文化输出比导弹更震慑人心”。东部战区选择在11月17日推出MV《若一去不回》,以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执行远海训练任务为背景,穿插1974年西沙海战历史影像。当现代战舰与历史画面交替出现时,背景音“这个省我们守了千年”的呐喊,直指台湾问题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染指。中部战区空军11月15日发布的30秒视频中,某导弹旅官兵在戈壁滩展开全要素演练。画面定格在导弹起竖瞬间,字幕“枪已上膛,剑已出鞘”与解说词“战斗就在下一秒”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该视频被军事专家解读为“对台海方向潜在威胁的战术威慑”。西部战区则将镜头对准川藏线上的汽车兵。11月15日发布的《烽火青春》记录着运输分队在海拔5000米雪山穿越“死亡路段”的惊险场景。当满载弹药的车辆在冰川间颠簸前行时,画外音“用青春赴使命,用热血护山河”道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
这场文化宣示与军事部署形成立体呼应。中国军网英文版11月18日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每一天都是训练日》纪录片,展示航母甲板弹药转运、歼-20密集编队突防等罕见画面。特别出现的月球特写镜头,被外媒解读为“暗示中国太空作战能力已进入新维度”。
军事科学院专家指出,四大战区的发声呈现明显战术分工:南部战区直指南海主权,东部战区聚焦台海方向,中部战区强化战略支援,西部战区巩固陆地边疆。这种“全域覆盖、重点突破”的传播策略,既展现人民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又形成对特定方向的精准威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打破传统宣传模式。南部战区rap采用电子音乐混搭传统战鼓节奏,东部战区MV融入虚拟现实技术,中部战区视频采用第一视角拍摄,西部战区纪录片启用藏语解说。这些创新尝试使国防教育更贴近年轻群体,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超20亿次。
四大战区的集体发声,恰逢日本政坛右倾化加剧之际。首相高市早苗11月10日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其言论与1931年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时的“满蒙生命线”论调如出一辙。这种历史回响,在解放军的宣传作品中得到直接回应。
《解放军报》11月16日刊发评论员文章《叫嚣武力介入台海只会把日本引向不归歧途》,列举三大后果:恶化周边安全环境、全国沦为战场风险、再次钉上历史耻辱柱。文章特别提醒:“1945年日本投降时,昭和天皇在《终战诏书》中承诺履行波茨坦公告义务,如今某些政客却要撕毁这份历史契约。”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在民间引发强烈共鸣。九江钓鱼爱好者的故事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这位误钓长江鲟后主动放生并三报警方的普通公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到战区官兵的宣言,才明白每个中国人的坚守都是对历史的告慰。”
四大战区的文化宣示背后,是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硬实力支撑。2025年国防白皮书显示,中国海军已列装3艘航母、8艘055型万吨驱逐舰,空军歼-20隐身战机数量突破200架,火箭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形成实战能力。这些装备在战区宣传片中均有展示,构成对潜在威胁的物理震慑。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军队的战略智慧。当美日韩在东海举行联合军演时,解放军选择在南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当某些势力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时,中国军网用纪录片展示官兵救灾抢险的温情画面。这种“威慑与仁爱并重”的传播策略,有效破解了西方媒体的话语陷阱。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11月14日所言:“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这种底气,既来自歼-20划破长空的轰鸣,也来自川藏线上汽车兵踏破冰雪的足迹,更来自14亿中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当四大战区的战歌在神州大地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对和平的永恒守护。从甲午海战的悲壮到福建舰航行的豪迈,从九一八的警钟到台海演训的硝烟,历史反复证明:任何试图分裂中国领土的行径,都将在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前碰得头破血流。这,就是中国军人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