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日机票订单取消量是新预订量27倍
【赴日机票订单取消量是新预订量27倍】11月19日,中国赴日旅游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退订风暴”。据航空数据监测机构及多家航司披露,自11月15日以来,中国内地航空公司累计记录约49.1万张赴日机票被取消,占总预订量的32%,其中11月16日单日取消量高达新预订量的27倍。这场由安全疑虑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让中日航线陷入“冰点”,更折射出国际关系波动对民生领域的深刻影响。根据独立航空分析师李瀚明对内地航司数据的追踪,11月16日受影响航班比例飙升至82.14%,17日仍维持在75.6%。以16日为例,当日取消的机票订单量是新预订量的27倍,这一比例创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纪录。从航线分布看,上海至东京、大阪的航班取消量最为集中,而二线城市如福冈、札幌的航线受冲击程度更甚,反映出退票客群以休闲旅游者为主。“这相当于原本满座的航班,突然有八成乘客集体离场。”李瀚明分析称,退订潮的直接导火索是中方连续发布的安全提醒。11月14日,外交部与中国驻日使领馆率先提醒中国公民谨慎赴日;16日,文化和旅游部跟进发布类似警示。双重信号下,旅客用脚投票,航司不得不紧急调整运力——四川航空已取消2026年一季度成都至札幌航线,春秋航空多班涉日航班显示“航班取消”,国航、东航等10余家航司则推出免费退改政策,覆盖11月15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客票。退订潮的冲击波迅速蔓延至整个旅游产业链。日本旅行社RCC透露,中国旅游团体已取消约30个原定于11月下旬至12月初的赴日旅游团,涉及九个团队1月和2月的东京大学考察行程。在线旅游平台(OTA)上,旅客分享的“丝滑退款”经历成为热点:一位计划赴京都旅行的游客在去哪儿APP上成功全额退还1575元往返机票,连标注“不可取消”的酒店订单也获得退款;天津某旅行社更直接暂停11月20日至12月31日所有赴日发团,承诺全额退还旅客前期费用。
“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硬去日本。”一位将目的地改至南京栖霞山的游客表示,“国内红枫同样绚烂,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这种心态转变在数据中得到印证:航旅纵横显示,11月19日至12月31日期间,国内飞往海南、云南等暖冬目的地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3%;出境游方面,曼谷、新加坡、吉隆坡等气候温暖城市成为新宠,韩国更因“表现稳定”承接了部分客源转移。
中国游客的“用脚投票”,让本就脆弱的日本经济再添阴霾。东京股市旅游类股11月17日早盘大幅下挫,日本航空跌5.8%,伊势丹三越控股跌12%,三丽鸥跌7.8%。穆迪分析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斯特凡·安格里克警告:“若中国游客数量减半,日本GDP增速可能下降0.2个百分点。”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估算更为严峻: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或导致日本经济损失2.2万亿日元(约合141.8亿美元)。
日本旅游业的困境早有预兆。尽管2025年上半年访日外国游客数量达215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中国游客更以471万人次、同比增长53.5%的增速成为“主力军”,但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冲绳大学区域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泉川友树直言:“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影响恶劣,对日本国民安全毫无益处。”东京都前知事舛添要一更强调:“国际法明确规定台湾属于中国,日本武力干预将构成侵略。”
面对退订潮,中国航司展现出责任担当。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綦琦指出:“多家航司不计潜在收益损益,第一时间发布免费退改签政策,同时削减赴日航班运力,既降低旅客损失,也避免资源浪费。”例如,国航规定,11月15日12时前购买的999开头客票(含里程奖励客票),涉及东京、大阪等日本城市进出港航班,均可免费变更或退票;春秋日本作为首家接受免费退改的日本航司,也针对中日国际航线推出类似政策。
旅行社则采取“观望策略”。重庆某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会建议游客先办好签证,综合多方因素理性决策。”这种谨慎态度在数据中得到验证:尽管线下门店赴日组团量下滑明显,但旅游产品价格未因需求减少而下调,原因在于机票、住宿等成本刚性较强。
这场退订潮,本质上是民众对安全诉求的集体表达。当国际关系波动时,普通人的旅行计划成为最敏感的“温度计”。正如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所写:“风景可以重看,但安全不能重来。”对于日本而言,如何在外交政策与经济利益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长期课题;而对于中国旅客,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每一次出行选择都可能成为国家关系的微观注脚。当49万张机票的取消键被按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跳动,更是一个民族对安全底线的坚守。这或许会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警示各方:唯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让民间交流真正成为增进理解的桥梁,而非冲突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