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雪直播卖12.9元棉拖鞋引热议
【韩雪直播卖12.9元棉拖鞋引热议】11月18日晚,演员韩雪的直播间因一款单价12.9元的冬季加厚防滑棉拖鞋登上热搜。这位曾以“军区大院出身”“佩戴八位数珠宝”等标签塑造“高冷名媛”形象的明星,在镜头前蹲下身,细致讲解拖鞋的防滑底设计与保暖性,6000双棉拖鞋在十分钟内售罄,连带5.9元的洗脸三件套售出超9.5万件。这场看似普通的直播带货,却因人设反差与商业逻辑的碰撞,引发公众对明星身份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讨论。韩雪的直播间里,没有奢侈品的光环,只有接地气的日用品。她身穿精致针织衫,却毫无架子地蹲在纸箱堆中,低头撕掉拖鞋标签,反复强调“防滑测试亲自踩过”“面料比普通拖鞋厚两倍”。这种具象化的产品展示,与她过往在综艺中“不拍吻戏”“中英文切换配音”的精英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第三方数据显示,其单场直播总销售额达2500万至5000万元,其中低价商品占比超80%。这种反差并非偶然。早在2025年9月,韩雪曾因直播带货面膜翻车——她将单价79元的“贵妇面膜”敷在助播脸上,自己仅将剩余部分贴在手臂,引发“自己都不敢用,凭什么卖给粉丝”的质疑。此次棉拖鞋直播,她显然吸取教训,通过亲力亲为的展示重建信任。供应链从业者透露,12.9元的定价依托于工厂直供模式,成本压缩至4-6元/双,而明星坑位费与佣金比例仍能保证盈利。这种“低价走量+信任背书”的商业模式,正成为明星直播的新趋势。
韩雪的转型,折射出公众对明星角色的复杂认知。一方面,观众渴望看到明星褪去光环,展现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警惕其过度商业化消耗信任。直播间里,有人刷屏“掉价”,她平静回应:“便宜不代表掉价,真正掉价的是看不起便宜。”这句话击中大众心理——当“不缺钱”的人设遭遇平价商品,质疑声背后是对“精英特权”的抵触,也是对“真诚”的渴望。
这种矛盾在韩雪的商业版图调整中亦有体现。天眼查显示,她近日退出与丈夫万山合资的雪孩子家(上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名下仅剩韩雪(上海)影视文化工作室。这一变动与直播事业的时间巧合,引发外界猜测:是主动剥离资本标签,还是为直播转型铺路?无论答案如何,韩雪的行动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她正试图从“作品创造者”向“生活分享者”转型。
韩雪的案例并非孤例。2025年直播电商数据显示,明星带货客单价低于50元的商品占比同比上升37%,其中“明星+日用品”组合的转化率比奢侈品高4.2倍。这一趋势背后,是行业对“真实感”的追逐。李佳琦卖口红亲自试色,薇娅推荐护肤品素颜上阵,而韩雪蹲地展示拖鞋毛边、撕快递单的动作,都在消解明星与产品的距离感。
然而,真实感是一把双刃剑。此前向太直播时掩鼻皱眉嫌弃产品,辛巴“致癌卫生巾”事件,均因缺乏专业度与真诚度而翻车。韩雪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将“高冷”转化为“可信赖”,把“精英”降维为“生活家”。直播间里,她坦言“物质条件与普通人无差”,这种“去神话化”叙事,恰好契合公众对“平等对话”的期待。
韩雪的直播争议,本质是当代社会对“价值”的重新定义。有人嘲讽“八位数珠宝说不要就不要,转头卖12块拖鞋像过家家”,却忽略了她后台揉着肿脚踝说“高跟鞋站了五小时”的细节;有人质疑“剧本营销”,却看到消费者收到拖鞋后评论“质量真好,原来平价也可以被好好对待”。这些声音揭示了一个真相:公众并非反对明星带货,而是反感“表演式消费”——当明星用夸张话术推销自己都不敢用的产品时,信任便荡然无存。
韩雪的棉拖鞋实验,或许提供了一种新可能:明星可以放下身段,但需保持真诚;可以追逐商业利益,但需守住品质底线。正如她在直播结束时所说:“谢谢大家给我机会,让我知道原来我也能当好‘售货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明星与观众的关系,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而是平等互惠的共享。
当韩雪穿着几十块的卫衣蹲在纸箱堆里贴快递单时,她撕掉的不仅是“名媛”标签,更是公众对明星的刻板想象。这场关于12.9元棉拖鞋的讨论,早已超越商品本身,成为一场关于“如何活着”的全民思考——我们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把一块钱掰成两块花?明星亦然,把溢价标签撕掉,剩下的才是生活本身。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韩雪的棉拖鞋直播或许是一个温柔的提醒:真正的体面,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心里那团愿意低下来的热气。愿我们都能穿着12.9元的拖鞋,把日子踩得踏踏实实,也把温暖留给值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