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代表联大“炮轰”日本
【朝鲜代表联大“炮轰”日本】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第80届联大安理会改革问题全会上,朝鲜代表在发言中表示,日本没有道德资格,也没有正当理由觊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朝鲜代表表示,日本既没有道德资格也无正当理由觊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国际社会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日本在上个世纪占领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期间所犯下的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极其恶劣的反人类罪行。然而,日本至今仍否认其历史罪行,顽固拒绝赔偿甚至还在歪曲历史。日本政客持续参拜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被指控犯有战争罪行并被处决的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供奉祭品。这不仅是侮辱亚洲无数受害者的行径,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否定。如果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是在纵容日本过去的罪行,也是在鼓励其重蹈覆辙。
金仙景的发言直指日本三大核心问题,形成逻辑严密的“三连击”:第一击:历史罪行未清算。他痛斥日本至今否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甚至通过教科书篡改、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等手段歪曲历史。数据显示,日本政府自1993年承认慰安妇问题后,仅向韩国等受害国支付约50亿日元赔偿,而中国受害者至今未获正式道歉与补偿。
第二击:现实威胁加剧。金仙景警告,若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将“纵容其重蹈军国主义覆辙”。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日本2024年国防预算突破6.8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其与美国联合研发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项目,已引发周边国家安全焦虑。更讽刺的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12日国会答辩中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将安理会改革议题与台海危机强行捆绑。
第三击:国际道义缺失。朝鲜代表援引《联合国宪章》第八条,强调常任理事国需承担“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之首要责任”,而日本“连最基本的战后责任都未履行”。数据显示,日本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费分摊比例仅占10.8%,远低于其经济实力排名;反观德国,虽同样为二战战败国,却通过承认历史罪行、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逐步重塑国际形象。
朝鲜的“炮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日围绕安理会改革的长期博弈的最新注脚。自2023年美国推动“安理会扩容”以来,日本便以“亚洲代表”自居,联合德国、印度、巴西组成“四国联盟”,试图通过增加6个非常任席位实现“入常”。然而,这一计划遭遇中俄强烈反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11月18日同场发言中直言:“一个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根本不配谈‘责任’。”
日本的“入常”野心与其地缘战略密切相关。近年来,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将日本推向前台,使其成为遏制中国、牵制俄罗斯的“东亚桥头堡”。2024年,日美联合军演规模创下历史纪录,包括“铁锤”“自由边缘”等核战演习,甚至模拟对朝鲜实施核打击。这种军事冒险主义,与安理会维护和平的宗旨背道而驰。
朝鲜的发言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朝鲜的立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普遍担忧。”巴勒斯坦代表团团长曼苏尔则联想到自身遭遇:“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正如以色列否定加沙种族灭绝——两者都是对人类良知的践踏。”
然而,日本国内部分势力仍试图辩解。外务省官员声称:“朝鲜的指责是‘政治操弄’,日本已通过《和平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权。”但这一说法被事实打脸:2025年10月,日本公布电磁炮研发计划,宣称要“击沉中国福建舰”;11月,其与菲律宾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允许美军在菲部署中程导弹。这些举动,与其标榜的“和平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朝鲜的“炮轰”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戳中了安理会改革的痛点——公平性。当前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英法GDP总和仅占全球5%,而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却被排除在外。日本虽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其历史问题、军事扩张倾向,使其难以获得广泛信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试图通过扩容巩固西方主导权,而中俄则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朝鲜代表的发言,实际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视角:安理会改革不应仅是席位数量的增减,更应是国际正义的重建。正如金仙景所言:“只有终止强权专横、严格遵守主权平等原则,联合国才能恢复其应有尊严。”
当朝鲜代表的发言在联大会场回荡时,人们不禁想起80年前《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场景——那是一个人类从战争废墟中寻求和平的起点。如今,日本若想真正获得国际尊重,必须直面历史、停止军备扩张、停止干涉他国内政。否则,任何“入常”的野心,都不过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又一次挑衅。这场风波再次证明:在国际舞台上,道德资格与历史责任,永远比经济实力或军事威慑更值得尊重。安理会的改革,不应是强权的游戏,而应是正义的胜利——这或许正是朝鲜“炮轰”日本给予世界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