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
【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寒潮来袭,羽绒服却迎来“涨价狂潮”!近日,记者探访青岛羽绒市场,行业人士揭秘:现在养鸭子的特别少,羽绒价格一天一个价,90%的白鸭绒最低的时候1吨17万元,现在差不多58万元,鹅绒现在是98万元1吨,一件成人短款羽绒服,差不多需要100只鸭的绒,成本飙升致正规厂家出厂价逼近千元。新国标实施后,“绒子含量”成关键,但市场乱象仍存:电商平台百元“羽绒服”暗藏猫腻,飞丝填充、轻薄充绒等手法压缩成本,真保暖还是智商税?提醒消费者:百元低价羽绒服慎入,刺鼻异味或是库存积压信号!成本上涨,不少商家也直言“真羽绒服不会便宜”。据报道,有商家称:“别说300元,400元、500元也买不到好的羽绒服。”还有商家把“真羽绒”的“起步”价位直接提高到了700元。“700元左右差不多是真的。700元以下的含绒量肯定是低的,它不纯,也就能到70%或者80%,肯定达不到国标。”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介绍,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按照目前羽绒原材料价格,成本约63-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再算上其他成本,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但是,如无质量问题,300元以下的羽绒服可能存在几种情况:几年前的库存产品、填充量在100克以下的轻薄羽绒服、面辅材料基础款、儿童款,以及填充羽绒绒子含量为70%、80%或灰鸭绒合格品。调查后发现,市场上低于300元的真羽绒服并不少。例如,部分品牌在清库存时,会将原先的羽绒服折价销售,其中不少低于300元,但从填充物看,确实是真羽绒。
这场价格风暴的根源,可追溯至2018年非洲猪瘟引发的肉类市场震荡。彼时猪肉价格暴涨,消费者转向鸭肉消费,推动肉鸭养殖规模激增。然而,随着猪肉供应恢复,鸭肉需求骤降,养殖户陷入亏损困境。据河北邯郸养殖户郭俊红透露,2025年鸭苗价格虽回落至3元/只,但饲料成本较常年上涨500-600元/吨,叠加鸭肉价格低迷,全国肉鸭养殖户数量锐减超30%,直接导致鸭绒产量断崖式下跌。
“现在养鸭子的人太少,羽绒价格几乎一天一个价。”青岛羽绒加工企业负责人李明算了一笔账:一件成人短款羽绒服需填充约100只鸭子的绒,仅原料成本就超200元,叠加面辅材料和人工费用,正规厂家出厂价已逼近千元。而长款羽绒服充绒量达250-300克,成本涨幅更为显著。
原料价格暴涨下,羽绒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品牌方通过提前锁货维持品质,而部分商家则以次充好,导致“低价陷阱”频现。
品牌端:成本压力下的品质坚守。江苏常熟代工厂负责人王强表示,其工厂提前半年囤积羽绒原料,虽成本较年初上涨30%,但仍能保障产品符合新国标要求。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分析,一件填充90%白鸭绒、充绒量150克的羽绒服,原料成本约63-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费用,核心成本在126-248元之间。品牌方还需承担品控、检测、运营等成本,最终售价难以低于300元。
市场端: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电商平台百元“羽绒服”暗藏猫腻。部分商家用“飞丝”(粉碎毛片)替代绒子,或减少充绒量至100克以下,甚至虚标绒子含量。干洗店店主陈芳提醒消费者:“军绿色、酒红色等深色面料易掩盖填充物杂质,购买时需格外警惕。”更有商家通过添加化学增香剂掩盖劣质绒异味,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
面对羽绒服价格普涨30%的现状,消费者陷入两难境地。有人表示:“去年千元羽绒服今年涨至1500元,实在难以接受。”还有人选择“平替方案”:“军大衣百元价格,保暖效果不输羽绒服,还能省下生活费。”数据显示,京东平台军大衣设计棉服成交额同比增长181%,成为年轻群体新宠。
然而,低价“平替”并非万能解决方案。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指出:“军大衣填充物多为化纤棉,潮湿环境下保暖性骤降,且重量是羽绒服3倍以上,长期穿着可能引发肩颈疲劳。”
面对原料价格高位运行,羽绒服行业正加速洗牌:
技术升级降本。泰州迪科服饰引入自动化生产线,通过“柔性制造”模式将羽绒服生产效率提升40%,90%产品出口日本市场。其负责人表示:“技术革新可降低15%生产成本,但前提是保证原料品质。”
供应链协同管理。大型品牌方通过“原料期货+动态库存”模式对冲风险。波司登供应链总监透露:“我们与养殖户签订长期协议,锁定30%原料供应,同时建立二级供应商体系应对突发短缺。”
政策与标准引导。新国标《羽绒服装》(GB/T 14272-2021)的实施,将“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明确要求绒子含量不低于50%。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抽检显示,全国羽绒服合格率提升至89%,但仍有11%产品存在虚标问题。这场由供应链断裂引发的价格危机,暴露出羽绒服行业“靠天吃饭”的脆弱性。从猪肉价格波动到养殖户盲目扩产,从原料暴涨到市场造假,每个环节都折射出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追逐“低价陷阱”或“平替潮流”,不如掌握科学选购方法:一看执行标准(GB/T 14272-2021),二摸绒子含量(柔软无硬梗),三按蓬松度(迅速回弹),四闻气味(无刺鼻异味)。而对于行业来说,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和标准强化,才能走出“原料暴涨—品质缩水—消费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当寒潮再次来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件保暖的羽绒服,更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这或许是这个冬天,市场给我们上的最深刻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