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大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 认定其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聘!
创始人
2025-11-19 11:03:13
0

江苏科大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

  【江苏科大通报“郭某学术造假事件”】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重磅通报: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被解除聘用协议并移送公安机关侦办。这起涉及学历造假、论文造假、侵占科研经费的学术丑闻,不仅撕开了高校人才引进的审核漏洞,更暴露出学术圈“包装造神”的灰色产业链。根据公开资料,郭某曾以“陕西省1994年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业,后赴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2023年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被引进江苏科技大学,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其简历中标注的“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以及“主持7项国家级项目、发表170余篇SCI论文、获68项国际专利”的学术成就,曾被视为学校冲击“双一流”的关键力量。然而,这场精心打造的“学术神话”在2025年9月彻底崩塌。该校收到举报后启动调查,发现郭某的简历存在多处造假:其高考状元身份无法查证,所谓“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经历系虚构,170余篇SCI论文中仅有少量低影响力文章可查,更未在《自然材料》等顶级期刊发表过“郭氏模型”相关论文。更严重的是,其主持的国家级项目存在经费挪用痕迹,部分实验数据系伪造。“这简直是学术界的‘拼多多式造假’。”郭某的学术包装之所以能蒙混过关,暴露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深层漏洞。据江苏科技大学通报,学校在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问题。记者调查发现,郭某的引进流程存在三大疑点:头衔注水无人核实:其“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称号实为混淆概念,德国洪堡基金会仅授予“洪堡学者”(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荣誉称号,而“青年学者”系自行添加;所谓“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奖项,在学会官网查询无果。

  成果验证流于形式:170余篇SCI论文的引用量高达6000余次,但经专业机构抽查,其中83%的论文存在自引、互引等异常情况,部分论文的DOI号甚至指向无效链接。

  背景调查形同虚设:三一集团内部人士证实,该集团欧洲公司并无名为郭某的总工程师;而其宣称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二等奖(2013)”获奖者,实为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和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与材料科学领域毫无关联。

  “这反映出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压力下,存在‘重帽子轻实绩’的倾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称,“当人才评价简化为‘数头衔’‘算论文’时,就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

  郭某事件并非孤例。据教育部2025年发布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报告》,过去三年全国高校共查处学术不端案件1273起,其中涉及职称造假、论文抄袭、经费挪用的占比达68%。而根据《中国科研诚信现状调查(2025)》,仅1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术造假的处罚力度“足够严厉”。

  “现行惩戒机制存在两大短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王志珍指出,“一是处罚上限过低——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最严重处罚仅为解聘,而造假者往往已通过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获得远超处罚的利益;二是追责链条断裂——对参与造假的第三方机构、审核失职的单位责任人缺乏连带追责机制。”

  这种低成本造假的土壤,正在催生一条灰色产业链。记者暗访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学术包装”机构,提供从论文代写、数据伪造到头衔定制的“一条龙服务”。某机构客服透露:“我们与部分高校内部人员有合作,能确保简历通过初审,费用根据‘帽子’级别从50万到200万不等。”

  郭某事件的发酵,倒逼高校学术治理体系改革。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承诺将“严肃问责引进流程相关责任人,并举一反三完善制度”。而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建立学术成果溯源系统:教育部正试点“学术成果数字身份证”制度,要求所有论文、专利、项目申报时上传原始数据、实验记录等过程性材料,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推行代表作同行评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2026年起将取消“论文数量”指标,改为提交5项代表作由国际同行匿名评审,重点考察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

  引入“学术征信”黑名单:科技部正在构建全国统一的科研诚信信息平台,对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和机构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限制其申请项目、参与评奖、担任评审专家。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11月18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将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学术不端,让造假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当江苏科技大学的通报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时,一条获赞超10万的网友评论这样写道:“我们愤怒的不仅是某个教授的造假,更是对学术净土被玷污的痛心。每一个数字、每一篇论文背后,都承载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期待,容不得半点虚假。”

  这起事件终将沉淀为中国学术治理进程中的标志性案例。它警示我们:破除“唯帽子”“唯论文”的顽疾,既要靠制度重构,更需每个科研工作者坚守初心——因为守护学术诚信,就是守护国家创新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