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学历老师当博导?涉事高校通报
【高中学历老师当博导?涉事高校通报】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一纸通报撕开了高校学术圈的遮羞布——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因涉嫌严重学术不端、学历造假及侵占科研经费,已被解除聘用协议并移送公安机关。这场持续发酵的丑闻,不仅暴露出个别学者道德沦丧的丑态,更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学术评价体系乃至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漏洞。根据江苏科技大学通报及媒体调查,郭某的学术人设堪称“精心设计的骗局”:学历造假:自称1994年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实则当年状元为西安中学楚怀湘(考入清华大学);其宣称的澳大利亚硕士、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经历均无法查证,唯一“真实”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头衔,被曝可通过中介花钱购买。论文造假:声称发表170余篇SCI论文、提出“郭氏模型”并获国际认可,但在《自然材料》等顶级期刊检索无果;其引用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者实为同名他人,与材料科学领域毫无关联。职务欺诈: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入职江苏科技大学,获聘博导、享受副校长级待遇,甚至被列入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实际连基础实验设备操作经验都不具备。更令人震惊的是,郭某的骗术堪称“低级”——全凭PS伪造证书、编造海外经历,却能堂而皇之地通过高校人才引进审核。正如网友质问:“学信网查不到海外学历,难道连最基本的背景调查都做不到?”
郭某的“成功”上位,暴露出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致命缺陷:材料审核流于形式: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承认“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但问题远不止于此。从猎头公司推荐到学院面试、学校审批,竟无一人核实其海外学历真伪,甚至对其宣称的“170篇SCI论文”未进行最基本的文献检索。学术评价迷信“光环”:郭某通过伪造德国洪堡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成功营造“国际顶尖学者”形象。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将“帽子”(人才称号)视为核心竞争力,却忽视了对学术成果真实性的核查。科研经费监管缺失:据知情人士透露,郭某入职后以“纳米材料研究”为名申请到数百万元科研经费,但实验室记录显示其从未开展实质性研究。经费流向成谜,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亟待警方调查。
这场闹剧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郭某被解聘后,其指导的博士生虽已安排新导师,但两年时光已白白浪费。更讽刺的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此前曾高调宣传郭某的“科研成就”,如今相关页面已悄然删除,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郭某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高校学术造假丑闻频发: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导王某某因性骚扰学生被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2022年,北京大学博导冯仁杰因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被解聘;更早前,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李某被曝使用欺骗手段致女学生怀孕堕胎……
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涉事者均身居高位、头顶光环,而高校在处理时往往“护短遮丑”,直至舆论发酵才被迫行动。正如学者李军所言:“学术圈的权力结构导致学生敢怒不敢言,而学阀之间的利益捆绑又让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郭某的骗术之所以得逞,正是利用了这种“皇帝新衣”式的学术生态——当所有人都在假装“专家很牛”时,一个骗子反而能轻松混入其中。更可怕的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侵蚀科研诚信的根基:真正埋头苦干的学者得不到支持,而投机取巧者却能名利双收。
郭某事件为高校敲响警钟:建立学术黑名单制度:对存在造假行为的学者实施终身禁入,并公开通报其违规事实,打破“换个地方继续骗”的怪圈。强化第三方独立审核:高校引进人才时,应聘请校外专家对其成果进行匿名评审,杜绝“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弊端。畅通学生维权渠道:设立匿名举报平台,对性骚扰、学术不端等行为实行“有举必查、查实必惩”,降低学生维权成本。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将经费用于与科研无关的支出,并建立经费使用追溯机制。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层面已开始行动。2023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此次江苏科技大学迅速解聘郭某并移交司法机关,正是落实这一精神的体现。
从郭某的荒诞骗局到高校的审核失职,这场风波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于个人道德沦丧。它警示我们:当学术圈被功利主义侵蚀,当监督机制被权力关系绑架,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唯有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学术不端,以“刮骨疗毒”勇气改革体制机制,才能重建公众对科研的信任,让学术回归追求真理的初心。毕竟,一个连基本诚信都守不住的圈子,又凭什么承载民族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