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卖出手机价
【人形机器人卖出手机价】从曾经一线城市一套房的天价,到如今万元内即可入手,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11月7日开幕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三家中国企业抛出重磅炸弹:加速进化推出的具身开发平台Booster K1与宇树科技的Unitree R1 AIR同步降至2.99万元,而松延动力发布的“小布米”更以9998元的价格击穿行业底线,较iPhone 17 Pro Max便宜1元。这一价格策略立即引发连锁反应,武汉光谷人形机器人7S店内,售价7999元的入门级产品与80万元的工业级机器人同台陈列,形成鲜明对比。价格跳水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供应链革命的双重驱动。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透露,“小布米”通过提升零部件自研比例至85%、采用航空级镁铝合金替代传统钢材、优化关节结构设计,将单机成本压缩40%。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突破1350万套——更让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的成本下降60%以上。这场价格战远非简单的市场争夺。加速进化CEO程昊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开发者生态。”Booster K1配套完整的ROS2开发环境与图形化编程工具,已吸引全国37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宇树科技则通过开源部分运动控制算法,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开发者社区。
价格下探正在加速场景落地。在武汉7S店,市民王女士体验后当场下单:“孩子学编程需要实体机器人,这个价格比报培训班还划算。”而京东平台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交额同比增长757%,教育科研场景占比达63%。这种“硬件+服务”的商业模式,让人形机器人从展台走向课堂、家庭与工厂。
价格战背后是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智源研究院发布的Emu3.5多模态大模型,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举一反三”的泛化能力。在乌镇峰会现场,“天工”机器人仅用3小时就学会分拣快递包裹,准确率达99.2%;松延动力展示的“小布米”更在复杂地形中自主规划路径,能耗较传统方案降低45%。
这种智能跃迁正在打开万亿级市场。国家发改委《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集群,覆盖医疗护理、应急救援、星际探索等200余个场景。而在武汉7S店,49.9元的单次体验项目已吸引超2000人次参与,印证着消费级市场的巨大潜力。
行业对价格战态度分化。部分企业担忧“低价内卷”损害创新动力,某国际品牌中国区负责人直言:“万元机可能牺牲了续航、负载等关键指标。”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数据给出不同答案:松延动力预售首日订单突破5000台,其中70%为非专业用户;宇树科技R1 AIR在二手平台溢价15%转售,凸显市场饥渴度。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生态构建。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仍高度依赖预设场景,真正的“通用智能”尚未实现。中国电子学会专家指出:“需要建立统一的操作系统与数据标准,避免重复造轮子。”这解释了为何头部企业宁可牺牲短期利润,也要投入生态建设——谁掌握开发者生态,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标准。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这场产业革命早已超越价格范畴。当人形机器人开始像家电一样普及,它重构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在武汉7S店,孩子们与机器人对弈围棋的欢笑声中,一个新时代正在降临——在这里,智能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伙伴。正如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所言:“当机器人价格低于手机时,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人类能力的延伸。”这场由中国企业引领的革命,正在用技术普惠践行着“科技向善”的承诺。当我们在乌镇峰会看到机器人搀扶老人过马路、在工厂流水线精准装配、在家庭场景中辅导作业时,一个更智能、更温暖的世界图景已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