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进入高发期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进入高发期】近日,随着全国多地气温骤降,中国疾控中心紧急发布健康预警: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急性感染性腹泻进入高发期。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儿科门诊量激增,部分医院单日接诊量突破千例。这场“病毒攻防战”不仅考验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急能力,更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当婴幼儿腹泻与成人呕吐同时爆发,我们该如何守护脆弱群体的健康?作为全球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首要病因,轮状病毒在中国的流行呈现出独特规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曾玫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我国97%的轮状病毒住院患儿感染的是P[8]血清型,这种毒株已形成稳定传播链。上海2021-2022年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对14周龄至2岁婴幼儿保护率达95%以上,但仍有家长因“接种窗口期”错过最佳防护时机。与轮状病毒不同,诺如病毒展现出“老少通吃”的特性。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李侗曾指出,该病毒传播途径更隐蔽:除粪口传播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可在密闭空间形成“病毒云”。天津某幼儿园曾发生典型案例:一名保育员呕吐后未及时消毒,导致3小时内28名儿童集体感染,呕吐物检测显示病毒载量超标400倍。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基础免疫计划,建议从6周龄开始接种。但我国实际接种率不足60%,部分家长存在认知误区。曾玫教授强调:“五价疫苗可同步接种脊灰、百白破疫苗,家长无需担心‘疫苗过载’。上海试点显示,同时接种组儿童严重腹泻发生率下降82%。”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制定的《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指南》明确三大防控重点:手卫生革命:六步洗手法需持续20秒,含酒精消毒剂对诺如无效,必须使用肥皂流动水。呕吐物处理:清理时需佩戴N95口罩和橡胶手套,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0mg/L)覆盖30分钟后清理。饮食安全:牡蛎等贝类需煮沸15分钟以上,避免生食蔬菜,水果需用流动水冲洗30秒。
学校和养老院成为防控重中之重。北京市教委要求所有集体单位配备呕吐物应急处置包,内含防护服、消毒剂、生物危害标识袋等12件套。上海某国际学校引入AI体温监测系统,通过热成像技术实时筛查异常体温,将诺如疫情发现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2小时。
治疗误区:这些操作可能加重病情。过度用药陷阱。“轮状病毒患儿误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案例屡见不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侯凤琴指出:“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无效,盲目止泻可能引发中毒性肠麻痹。”正确做法是: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Ⅲ按体重计算用量(每公斤50ml);严重呕吐:禁食4-6小时后少量多次喂食米汤;发热处理: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避免酒精擦浴。
营养管理盲区。“腹泻期间禁食”的传统观念正在被颠覆。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感染性腹泻膳食指南》建议:急性期:以低渗口服补液盐为主,可少量食用熟苹果泥;恢复期:采用“BRAT饮食法”(香蕉、米饭、苹果泥、烤面包);禁忌食物:高糖果汁、乳制品、粗纤维蔬菜。
当寒潮裹挟着病毒来袭,这场健康保卫战早已超越医学范畴。从疫苗研发的科技突破到社区互助的温暖传递,从AI预警的精准防控到手卫生的全民普及,每个环节都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正如曾玫教授所言:“防控病毒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这个秋冬季,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责任为矛,共同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因为每个健康成长的微笑,都是对文明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