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部再发声:敦促日方停止越线玩火
【外交部再发声:敦促日方停止越线玩火】11月1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以坚定而严肃的语气回应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再次向日方划出红线:“中方已多次阐明严正立场,有关言论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从根本上损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无论日本哪个党派、哪个人执政,都必须恪守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这场持续发酵的涉台风波,将中日关系再次推至历史十字路口。11月1日,高市早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期间高调会见台湾地区前“总统府资政”林信义,并在社交媒体发布合影,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更令人震惊的是,11月7日,她在国会答问时宣称,若中国大陆对台动武将构成“存亡危机事态”,暗示日本可能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这一系列举动,被国际舆论视为“日本战后最激进的涉台挑衅”。
“这不是偶然的口误,而是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指出,“高市早苗试图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国家安全’绑定,既为修改和平宪法寻找借口,又迎合国内右翼势力,但这种危险游戏将把日本推向地缘冲突前沿。”
中方此次回应的底气,源于中日关系历经半个世纪沉淀形成的法律与政治基石。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明确三原则: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废除“日蒋条约”。此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联合声明》不断重申这一立场,形成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四个政治文件”。
“这些文件不是废纸,而是中日关系的‘定海神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逐条引述文件内容,强调日方承诺“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该条款明确台湾归还中国。她直言:“任何模糊、曲解的空间都不存在,日方必须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摇摆,折射出其战略困境。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500亿美元,日本汽车、电子巨头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在美国“印太战略”裹挟下,日本防卫预算连续11年增长,2025年达6.8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日本正在经历‘安全焦虑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刘卿分析,“其既想通过经济合作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又试图借安全议题提升国际地位,这种‘两面下注’注定难以持久。”数据显示,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近20%,而中国对日出口占比不足10%,经济天平的倾斜让日方挑衅行为显得愈发短视。
面对日方挑衅,国际社会反应微妙。美国虽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但国务院发言人仅以“鼓励中日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模糊表态;韩国则通过实际行动划清界限——取消原定于11月的韩日联合搜救演习,并拒绝日方为参加迪拜航展的韩国空军“黑鹰”飞行队提供加油支援。
“地区国家都在用脚投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当日本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时,发现盟友的支持仅限于口头,而经济代价却要独自承担。”这种孤立感,正迫使日本重新评估其冒险政策。
中方此次回应呈现“双轨制”特征: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严正交涉,11月10日已就高市早苗言论提出强烈抗议;另一方面,军事层面保持高度戒备,东部战区近期在台海周边组织多场实战化演练,展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没有任何妥协空间。”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强调,“中国人民有坚定意志、充分信心、足够能力粉碎任何分裂图谋。”这种底气源于综合国力的提升——2025年中国GDP达22万亿美元,是日本的4倍,军事科技领域更在高超音速导弹、人工智能作战等领域取得突破。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日关系曾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迎来“蜜月期”,也曾因钓鱼岛争端、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跌入低谷。历史经验表明,每当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踩踏红线,双边关系必然遭受重创。
“日本需要认清三个现实。”刘卿总结道,“第一,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第二,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三,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绝无可能。”当高市早苗之流沉迷于“政治豪赌”时,更多日本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回归理性——自民党代理政调会长田村宪久11月16日透露,首相正在“反省涉台言论”,并承诺“今后不会有此类发言”。中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日方能否真正汲取历史教训,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毕竟,在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没有退让的余地;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阻挡。这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