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岛又发现一只蚊子 来历成谜
【冰岛又发现一只蚊子 来历成谜】2025 年 11 月初,冰岛昆虫爱好者比约恩・哈尔塔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冒险还在继续。昨晚寒流过后,又出现了一只蚊子。” 这已是他自 10 月 16 日以来,在同一地点发现的第四只蚊子。此前在 10 月,他首次在户外诱捕陷阱中发现了三只蚊子,并经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确认,属于 “环跗脉毛蚊”—— 这种分布于古北界、翼展 13-15 毫米的蚊子,是英国最大的蚊子种类之一。这一系列发现,彻底颠覆了冰岛作为 “全球唯一无蚊国” 的长期认知。
冰岛首次发现蚊子的消息,于当地时间 2025 年 10 月 16 日晚间由哈尔塔森率先记录,地点在其位于首都雷克雅未克以北约 30 公里的乔萨尔克约什农场。他在用来引诱飞蛾的 “酒绳” 上先后发现三只疑似蚊子的昆虫,随即送往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经研究所昆虫学家马蒂亚斯松鉴定,这三只昆虫为环跗脉毛蚊,包括两只雌蚊和一只雄蚊。马蒂亚斯松明确表示:“这是冰岛首次确认有蚊子在户外活动。” 尽管过去曾在入境航班中发现过个别蚊子,但此次是首次在本土户外环境中确认其存在。
在这次发现之前,冰岛一直与南极洲并列,被认为是全球极少数没有蚊子栖息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为数不多既无蚊子分布、又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冰岛 10.3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约 38.9 万人,首都雷克雅未克 1 月平均气温 1.4℃,7 月平均气温 11.7℃,紧邻北极圈的地理区位让这里夏季日照接近极昼,冬季寒冷多风雪。科学家们长期对此困惑不已:冰岛气温并非极端寒冷,且不乏池塘、湖泊等蚊子繁殖所需水域,周边地区更有蚊子大量繁殖,这些矛盾让冰岛的 “无蚊之谜” 充满神秘色彩。
关于这些蚊子的来历,哈尔塔森推测:“它们可能来自距离我约 6 公里远的一处工业区,那里常年有货物通过船只和集装箱进行跨国运输,它们大概率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带入冰岛的。” 冰岛自然科学研究所昆虫学家马西亚斯・阿尔弗雷德松也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新发现的三只蚊子可能是被集装箱或船带到冰岛的。但对于这些蚊子能否在冰岛建立种群,科学家们持谨慎态度。阿尔弗雷德松表示,冰岛蚊子的分布情况有待春季进一步监测,研究人员指出,关键点将出现在明年春天,若届时能发现蚊子形成蚊群,便意味着它们已从 “过客” 变为冰岛的 “常住居民”。
尽管阿尔弗雷德松认为气候变化未必是蚊子出现在冰岛的直接原因,但他也承认气候变化增加了它们定居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气候变化给冰岛带来更长的夏季和更暖的冬季,为蚊子创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数据显示,冰岛的变暖速度是北半球平均水平的四倍,今年 5 月当地部分地区气温较历史同期高出 10℃,南方暖水海域的鲭鱼现身冰岛水域等现象,都是气候变暖的有力佐证。而环跗脉毛蚊本身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可躲在地下室、谷仓等场所越冬,即便北欧冬季零度以下也能安然度过,这更让其在冰岛定居具备了条件。
冰岛发现蚊子的事件,实则是全球蚊类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的缩影。在英国,今年已发现埃及伊蚊的卵及白纹伊蚊的踪迹,这两种入侵物种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等热带疾病。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评论称,“冰岛有蚊子” 的发现凸显出全球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化正推动耐寒物种向更高纬度地区扩展。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气候持续变暖,类似的物种迁移和生态变化可能在更多高纬度地区上演,加强跨境生物监测、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值得注意的是,环跗脉毛蚊虽会咬人,通常被认为不传播疾病,但 2017 年一项研究显示其可能携带致病病原体,这为生态预警增添了紧迫性。
随着蚊子发现的消息传开,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教授吉斯利・马尔・吉斯劳森收到了大量民众报告,称自己看到了蚊子。但他解释道:“很多人们确信自己找到了蚊子,并给我们发来了照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结果证明是某种蠓。” 他还补充:“我们还收到了人们认为是蚊子的蛾子照片。” 吉斯劳森认为,冰岛民众无需对蚊子过度恐慌,反而叮咬蠓更为令人讨厌。
尽管已发现四只蚊子,但科学家们强调,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蚊子已在冰岛建立种群。马蒂亚斯松表示,需等到明年春天开展全面监测,以确认这些蚊子能否在冰岛越冬并繁殖。这一发现印证了科学家早前的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适应寒冷环境的物种正逐步向高纬度地区扩张。
从三只到四只,冰岛的蚊子发现记还在继续。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的专家们正严阵以待,准备在明年春天开展全面监测,届时将揭晓这些不速之客究竟是短暂的过客,还是永久的新居民。“无蚊国” 的神话已被打破,这只小小的蚊子不仅改写了冰岛的生态史,更为全世界上演了一幕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微观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