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官抵京 面对记者提问一言不发 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此行为缓和双方紧张关系!
创始人
2025-11-17 22:04:08
0

  日本高官抵京 面对记者提问一言不发

  【日本高官抵京 面对记者提问一言不发】11月17日消息,据日媒报道,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已抵达北京。据现场视频显示,金井正彰走出机场大厅的那一刻,场面瞬间变得热闹非凡。机场大厅外早已被各路记者围得水泄不通,长枪短炮齐齐对准了他。这些记者来自不同的媒体机构,有国内权威媒体的资深记者,他们目光敏锐、提问犀利,试图从金井正彰的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也有国际媒体的记者,他们带着各自国家的视角和关切,想要了解日本此次派高官来京的真实意图。然而,面对记者们如潮水般涌来的提问,金井正彰却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始终一言不发。他的表情严肃而凝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谨慎和警惕。他脚步匆匆,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努力想要穿过这拥挤的人群。记者们哪肯轻易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不断追问他关于近期日本国内一些争议性言论以及中日关系走向等问题。有的记者提高音量,试图让自己的问题更清晰地传到他耳中;有的记者则紧紧跟随在他身旁,不断重复着问题,期望能得到哪怕一个字的回应。但金井正彰始终紧闭双唇,只是微微皱着眉头,加快了脚步,很快便钻进了早已等候在旁的车辆中,扬长而去,只留下现场一脸失望却又满是期待的记者们。

  多家媒体报道,金井正彰预计将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等人举行会谈,报道称,在会谈中,金井正彰将说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的涉台发言并未改变日方一贯立场,同时传达“即便双方存在立场分歧,也应避免影响人员交流”的立场。

  2025年11月17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抵达北京,开启为期数天的访问。此行核心议题围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涉台言论的澄清、中日关系修复及人员交流保障展开,但背后折射出中日战略互信的深层裂痕与亚太地缘格局的复杂博弈。金井正彰此访的直接导火索是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答辩中关于“台湾有事”的表态。她声称若台海冲突伴随“武力使用”,可能触发日本《自卫队法》中的“存亡危机事态”,进而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表述被中方视为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国务院台办迅速密集发声,强调“任何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都是痴心妄想”。

  高市早苗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门徒”,她延续了日本右翼的强硬路线: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提高防卫预算,甚至试图为“慰安妇”罪行翻案。其涉台表述与日本政坛长期存在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模糊战略形成共振,但此次直接关联武力干预,触碰了中方核心利益红线。中方随即采取多层级反制:7月25日,中国驻日使馆公使施泳紧急约见金井正彰,当面递交抗议照会;7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文旅部更发布旅游安全提示,警告在日中国公民加强防范。

  中方对此次访问的回应体现“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明确传递底线——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都将遭到坚决反对。例如,中方强调日方必须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停止与“台独”势力勾连。另一方面,中方保持外交沟通渠道畅通。金井正彰此行将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举行会谈,这延续了2025年6月双方在名古屋举行的外交部亚洲司长机制性磋商的惯性,显示中方愿在平等基础上解决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对日本国内政治生态有清醒认知。高市早苗政府试图通过“求和”与“强硬”的双重表演平衡国内保守派与民意压力:既派遣金井正彰传递“避免影响人员交流”的缓和信号,又试图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在社交平台的争议言论施压中方。但中方明确指出,这种“两头占便宜”的逻辑在主权问题上无效——要么认错改正,要么接受关系冷冻。

  金井正彰的访华行程设计暗含日方的策略考量。作为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他既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关键执行者,也承担着“危机灭火”的职能。其背景显示,这位1968年出生的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生,曾长期深耕对美、对华事务,历任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中东非洲局企划干员、东北亚处处长等职,2025年6月刚与刘劲松在名古屋完成磋商。此次访华,他需完成双重任务:一是解释高市早苗的言论“未改变日方一贯立场”,二是试探中方在经贸、人文交流领域的底线。

  日本国内对高市早苗的批评亦折射其外交困境。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直言“历届政府避免如此表态”,《朝日新闻》则担忧“涉台言论加剧中日对立”。经济层面,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攀升——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居各国之首,但近期安全事件频发导致中国游客锐减,日航、资生堂等企业股价应声下跌。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若中国游客减少,日本GDP将损失0.36%,损失额达2.2万亿日元。这种经济利益与政治风险的权衡,使日本政府在“对华强硬”与“务实合作”间摇摆。

  此次访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路透社指出,中方选择“北京—东京同步交涉”既彰显主权立场,又避免事态失控影响区域稳定;《读卖新闻》则担忧中日关系恶化冲击RCEP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美国《纽约时报》分析认为,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投机行为,实质是试图在美中博弈中获取战略空间,但这种“模糊战略”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海空力量2025年以来穿越“台海中线”达287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3%,显示中方维护主权的决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历史认知与战略信任的重建。高市早苗的言论在战后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的节点上,被中方视为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日本右翼势力长期否认殖民历史,高市早苗的表态暴露其战略意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为扩军修宪铺路。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与石破茂政府试图推动的中日关系“回暖”形成矛盾,凸显日本外交的内在撕裂。

  金井正彰此访能否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取决于日方能否展现实质性诚意。中方已明确要求日方“纠正错误言行,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而非仅靠外交辞令降温。若日本继续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采取模糊策略,中日关系可能进一步陷入“冷冻期”,甚至影响亚太安全格局。反之,若日方能以实际行动回归一个中国原则,中日合作仍可在经贸、气候、非传统安全等领域释放潜力——毕竟,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20%,合作空间远大于对抗空间。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终将撞得头破血流。”金井正彰的北京之行,不仅是一次危机管控的外交行动,更是对日本战略选择的一次检验。中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尊重历史、恪守原则的基础上,找到真正的共同利益交汇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