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米价狂飙一斤接近20元
【日本米价狂飙一斤接近20元】日本大米价格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攀升!日本农林水产省 11 月 14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9 日当周,全国超市销售的5 公斤装大米均价已达 4316 日元(约合 198 元人民币),相当于每斤接近 20 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数字打破了今年 5 月创下的 4285 日元纪录,标志着日本米价已连续第二周上涨,而目前日本超市中,一袋 5 公斤装新米的价格普遍超过 5000 日元(约合 230 元人民币)。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全国约 1000 家店铺的调查显示,5 公斤 4316 日元的均价是自 2022 年该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值。这一价格较前一周上涨 81 日元(约合 1.9%),品牌大米价格更是高达 4573 日元,连续四周刷新纪录。另一项针对约 6000 家超市、药妆店等零售商的调查则显示,5 公斤装大米的平均价格已达 4444 日元。自 9 月以来,日本米价已连续 10 周保持在 4000 日元以上,上涨势头强劲,背后是普通民众实实在在的民生压力。
据日本媒体报道,本轮米价上涨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方面,价格高昂的新米上市推高了整体价格水平—— 每年秋季本是新米集中上市期,但今年新米价格起步就处于高位,直接拉动市场均价攀升。另一方面,价格相对较低的政府储备米供应正在减少,日本政府此前曾通过投放储备米平抑价格,但随着低价储备米逐渐售罄,市场失去了关键的价格稳定器,涨价压力进一步凸显。
米价持续飙升让日本民众的餐桌遭遇直接冲击。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日本民众感叹大米已经变成了 “奢侈品”,不少人表示不得已把主食改为面条等面食。有网友调侃道:“明年日本人的主食将是意大利面”“超市里卖意大利面的货柜都增加了”,这些看似轻松的自嘲背后,是普通家庭应对物价上涨的无奈。
当前的米价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2024 年夏季开始的极端高温导致大米歉收,成为米价上涨的最初诱因。去年 8 月,气象部门发布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更引发民众恐慌性囤积大米,一度造成 “大米荒”,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日本前首相石破茂政府曾紧急向市场投放储备米,米价一度有所回落,但高市早苗上台后,新任农林水产大臣铃木宪和反对继续投放储备米,转而提出向低收入人群发放大米折扣券,政策转向让价格调控失去了原有支撑。
如今已在部分城市实施的大米折扣券计划,不仅未能缓解民生压力,反而引发诸多质疑。在一些地区,发放折扣券所需的行政成本和邮费甚至超过了折扣券本身的面值,这种 “赔本买卖” 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让民众对政府应对措施的不满情绪持续升温。
有分析指出,日本米价问题的根源在于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弊端。日本长期执行的 “减产政策” 虽已于 2018 年名义上废除,但农林水产省每年仍通过发放 “适当生产量” 指导指标,以补贴诱导农民转作或休耕,直接限制了大米产能提升。与此同时,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民平均年龄已超过 70 岁,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导致大米生产能力持续下降,难以应对极端天气等突发状况带来的市场波动。
从新潟县的稻田到东京的超市,从政府的储备米政策到民众的餐桌,米价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社会课题。随着米价持续攀升,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正在悄然改变,而如何平衡产能调控与供应稳定、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紧迫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