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葱高真不是一句笑话
【没有葱高真不是一句笑话】11月17日消息,16日山东章丘诞生高达2.27米的2025年“葱王”,印证了"没有葱高"的表述并非夸张。章丘大葱以惊人高度闻名,2020年曾出现2.532米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网友调侃:“没有葱高真不是一句笑话”!“在山东,一切东西都像是被放大了一样”——这是许多外地游客对山东物产的直观感受。章丘大葱能长到2米以上,轻松超过大多数成年人的身高。在2024年的章丘大葱文化节上,一棵高度达2.68米的“葱王” 创下新纪录,比征战NBA的山东籍球员杨翰森还高出半头。而在2022年,同样来自章丘的一棵大葱也曾以2.53米的高度引发关注。这些惊人的数据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山东的大葱能长得如此高大?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大葱的“身高”已经成为一种地方象征。普通章丘大葱的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葱白长度可达50至70厘米,单株重量普遍在0.8到1.5公斤之间。章丘大葱的主要品种“大梧桐”更是其中的“巨人”,株高可达1.8米以上,葱白长度普遍在80至100厘米,最长达1.2米。每年的“章丘大葱文化节”上的“葱王争霸赛”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活动。在2025年的丰收季上,绣惠街道王金村苗发勇种植的大葱以2.27米的高度获得“葱王”称号。而在2022年,一株来自绣惠镇的“巨葱”甚至达到了2.53米的惊人高度。
章丘大葱之所以能长如此高大,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章丘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特别适合大葱生长。章丘区位于北纬36°30′~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过渡带,土壤以褐土和潮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平均含量达1.8%以上。独特的沙壤土质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为大葱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尤其是明水镇、绣惠镇等核心产区,所产大葱更是品质上乘。灌溉水源来自百脉泉系优质地下水,水质矿化度适中,这使得葱白组织致密、纤维少,可溶性糖含量高达6.2%,显著高于普通大葱。
除了自然条件优越外,山东大葱的高大离不开农民世代传承的种植技术。“深沟培土”是章丘大葱种植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培土,使葱白部分逐渐加长,同时避免倒伏,确保植株健康向上生长。章丘大葱采用“秋播春栽夏管秋收”的栽培模式,生长周期长达210天左右。这种漫长的生长期为大葱充分生长提供了时间保证。主要上市时间为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部分通过地膜覆盖可延后供应至春节前后。当地农民还摸索出“育苗移栽”的方式,播种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于次年3月中旬,收获期集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面对市场需求的增长,章丘区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良种选育和智慧农业试点。通过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系统和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对大葱生长全过程的精准调控。在育种方面,传统大葱育苗周期一般为6-7个月,费工费时且葱苗长势不一。通过大葱种子丸粒化,把各类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填充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黏附在大葱种子表面,进行包膜处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同时进行工厂化育苗,苗龄缩短为2个月,且苗齐苗壮,提高了种子和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种植户收益。机械化种植也大大提高了效率。传统种植一人一天种半亩,而机械化实现了精量化播种,每亩可均匀播种3—3.3万株葱苗,一人一天能够移栽10亩地。
山东大葱不仅以“高”出名,更有着丰富的品质内涵。章丘大葱以其“高、大、脆、白、甜”享誉世界。其葱白细腻脆嫩,生食不辣而甜,炒菜香气浓郁,是鲁菜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济南名吃“煎饼卷大葱”所用的正是章丘大葱,一口咬下,清香四溢,满口生津。根据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抽样检测报告,章丘大葱在糖分、维生素C和有机硫化合物方面表现优异。可溶性糖含量高达6.2%,蛋白质含量达1.8g/100g,维生素C含量达32.5mg/100g。这些营养成分不仅赋予章丘大葱独特的口感,还具有健康价值。其中的有机硫化物具有抗氧化、抗菌作用。
章丘大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5亿元,品牌价值达53.95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强大支撑。章丘大葱产业涵盖了育苗、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当地还开发了葱油、葱酱、葱料汁等多种深加工产品,让章丘大葱努力褪去“小众化”的标签,让葱香飘向更远的地方。章丘区还围绕大葱打造了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每到秋季收获季,许多游客专程前来体验“与大葱比身高”的乐趣,拍照打卡成为热门社交话题。当地实行“两条腿”走路,划定传统种植保护区,在延续传承传统种植模式的同时,努力打造绣惠女郎山1000亩精品示范区、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周边7个街道规模化发展。
如今,章丘大葱的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达35亿元,品牌价值高达53.9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在章丘的葱田里,新一代的葱苗正在成长,它们将继续突破高度的极限,承载着山东人对土地的眷恋与对创新的追求。这些“高大的绿色精灵”早已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绿色桥梁。
当南方游客在山东章丘大葱面前发出惊叹时,这个身高可达2.532米的“葱中姚明”,正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姿态刷新着人们对农作物的认知。在寿光蔬菜博览会上,日增重5-10斤的巨型南瓜、直径超33毫米的鲁樱5号樱桃,与南方常见的“小土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万物皆可巨型化”的现象,实则是农业科技、地理禀赋与文化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24年达到6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科技优势在品种培育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山农酥梨通过砀山酥梨与库尔勒香梨的跨纬度杂交,创造出单个重达3斤的“梨界巨无霸”;中华寿桃历经二十余年选育,最终定型为2斤重的“蟠桃现实版”;就连从北美引进的观赏南瓜,也在山东科研人员手中突破生长极限,成为日增重超5斤的“膨胀专家”。
当2.532米的大葱与“南方小土豆”形成趣味对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物尺寸的差异,更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科技、地理与文化三重维度上的独特演进。从海洋性气候的天然馈赠,到现代农业科技的精准赋能,再到深厚文化基因的持续驱动,山东农业的“巨型化”现象,恰似一部立体的农耕文明进化史。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这种“大而优”的转型之路,正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