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民众:中国人不来日本打击很沉重
【日本民众:中国人不来日本打击很沉重】当地时间11月17日,日本内阁府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8%,环比下降0.4%,这是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数据不仅打破了日本连续五个季度的正增长势头,更暴露出其经济在贸易、消费、投资等多重领域的结构性脆弱性。而日媒将矛头直指“特朗普关税政策”与“中国游客骤减”,日本民众更是直言:“中国人不来,日本经济真的扛不住了!”此次GDP下滑的核心推手之一,是特朗普政府自今年4月起对日本实施的“对等关税”与汽车关税加征。据日本财务省统计,三季度日本货物及服务贸易出口环比下降1.2%,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受冲击最为显著。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部分工厂产能利用率跌破70%。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木内登英指出,若美国关税全面实施,日本GDP增速可能在五年内被削减0.85个百分点——对于当前年增速仅约1%的日本经济而言,这无异于“致命打击”。更令日本担忧的是,关税政策已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师田代秀敏透露,为美企供应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订单已出现断崖式下跌,“问题不再是‘可能发生’,而是‘正在发生’”。东京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8月以来汽车板块市值蒸发超15%,本田股价单日跌幅创三年新高。
如果说关税是外需的“冰山”,那么中国游客的缺席则是内需的“海啸”。日本观光厅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中国游客赴日人数同比骤降85%,消费总额减少约2.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11.6亿元)。中国文旅部11月16日发布旅游提醒后,日本旅游业瞬间进入“寒冬模式”——东京银座商圈客流量下降40%,大阪心斋桥店铺空置率飙升至25%;京都民宿预订取消率超60%,部分海滨民宿因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直接停业。
“以前中国游客占我们客源的60%,现在几乎归零。”福冈某药妆店经理山田浩叹息道。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产业链上游:资生堂、花王等化妆品企业三季度在华营收同比下降18%,松本清药店宣布关闭30家亏损门店,高岛屋百货股价单日暴跌6.3%。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警告:“失去中国游客,日本旅游产业链将面临不可逆的萎缩。”
内需疲软是日本经济难以回暖的另一重压。三季度个人消费虽环比微增0.1%,但实际增速远低于疫情前水平。通胀高企与薪资停滞形成“剪刀差”,东京都普通家庭月均消费支出连续12个月负增长。设备投资方面,企业资本支出仅增长1.0%,远低于市场预期;民间住宅投资更是暴跌9.4%,创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最大降幅。
“这不是偶发现象,而是结构性衰退的体现。”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师永滨利广分析称,日本经济正陷入“低增长-低通胀-低投资”的恶性循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日本经济蓝皮书》更指出,少子老龄化、公共债务高企、数字化转型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使日本长期面临“慢性衰退”风险。IMF预测显示,若不改革,日本名义GDP可能在2026年被德国超越,跌至全球第四。
面对严峻形势,日本政府已将2025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从1.2%下调至0.7%。但专家认为,仅靠短期刺激难以根治顽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建议,日本应改变对华“脱钩”思维,深化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例如,中日可联合开发东南亚第三方市场,或共建氢能产业链——这既能对冲美国关税压力,又能挖掘中国市场的增量空间。
在民间层面,日本企业已开始自救。三菱电机宣布未来三年将向中国工厂投资500亿日元,提升新能源设备产能;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则计划将中国供应链比例提升至40%。但正如日本《每日新闻》所言:“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日本旅游、零售、制造等产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在东京街头,普通民众对经济前景忧心忡忡。62岁的出租车司机佐藤健说:“以前中国游客坐满后座,现在连本地人都舍不得打车。”京都某民宿老板仁井田康雅坦言:“核污染水排海后,连日本游客都避开福岛周边。”而大阪某百货公司职员则表示:“我们希望政府能采取更务实的对华政策,毕竟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无人能替代。”
这场经济寒冬,或许正是日本重新审视其对外战略的契机。正如日中CEO峰会上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所示:中日经济绝非零和博弈,合作才能共赢。当务之急,是重建互信,拓展在新能源、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作,而非沉迷于贸易战与游客争夺。毕竟,正如日本民众所言:“没有中国游客的日本,就像没有樱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