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7万人口的县城将涌入80万游客
【这座7万人口的县城将涌入80万游客】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迎来旅游旺季的巅峰时刻。这座常住人口仅7万的边境县城,正以“中国滑雪之都”的姿态,迎接预计80万人次的冬季游客潮。从喀纳斯湖的雾凇奇观到吉克普林滑雪场的粉雪赛道,从图瓦人的马背民俗到世界级赛事的激情碰撞,布尔津用一场“冰雪盛宴”重新定义了中国县域旅游的天花板。布尔津县地处北纬47度黄金滑雪带,与阿尔卑斯山共享“粉雪”资源——这种含水量低、颗粒饱满的雪质,被滑雪爱好者誉为“上帝撒下的干粉”。这里冬季漫长,积雪期长达180天,雪层厚度可达2米,天然形成了1466米的最大落差滑雪赛道。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以2848米的海拔刷新中国滑雪场纪录,其103条雪道中,8条雪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成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滑雪胜地。“北京冬奥会点燃了全民冰雪热情,我们抓住机遇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布尔津县文旅局局长李雪峰介绍,2025年6月通车的阿禾公路(阿勒泰至禾木)将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2小时,直接带动冬季游客量同比增长77%。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0月,全县已接待游客26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1.18亿元,其中冰雪旅游贡献率超过60%。面对井喷式增长的客流,布尔津县率先打破传统景区管理模式,构建起“智慧旅游大脑”。通过整合门票预订、智能导览、实时客流监测等功能,游客仅需一部手机即可完成全程游览规划。景区运营时间延长至14小时,观光车数量扩容30%,7个免费行李寄存点、4处社区食堂、2个仓储配送中心构成的“15分钟服务圈”,让游客感受到“小城大服务”的温暖。
“我们申请了6所冰雪示范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滑雪的快乐。”吉克普林滑雪场负责人王磊指着正在检修的雪具维修车间说,这里已诞生索道司机、滑雪跟拍师等20余种新职业,带动全县797家酒店民宿、4.5万张床位持续升温。今年新开业的康莱德希尔顿酒店,将图瓦木屋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业首月入住率即达92%。
布尔津的冰雪魅力不仅在于自然禀赋,更在于“专业赛事+全民狂欢”的独特模式。连续两届FWT世界野雪巡回赛的举办,让这里成为全球野雪爱好者的圣地;新疆速度滑冰俱乐部精英赛、喀纳斯全国速度滑冰马拉松等赛事,则构建起“四季有赛事、月月有活动”的体系。与此同时,雪地刁羊、马爬犁竞速、雾凇摄影大赛等30余项民俗活动,让游客在速度与激情中感受图瓦文化的千年传承。
“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禾木村牧民巴特尔的民宿今年已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他创新的“马背上的民俗课”项目,让游客在骑马射箭中深度体验游牧生活。数据显示,全县旅游从业者中本地居民占比达65%,旅游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8%,冰雪经济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当全国县域旅游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布尔津的崛起绝非偶然。其成功密码在于:精准定位——将冰雪资源转化为“滑雪+度假+文化”的复合型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科技赋能——用智慧化手段破解县域旅游服务瓶颈,提升游客体验阈值;生态优先——严格实施游客承载量管控,确保喀纳斯湖、额尔齐斯河等生态屏障永续利用;文化深耕——将图瓦非遗、边境风情融入旅游场景,打造“来了有故事,走了带记忆”的深度体验。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到最美的雪,更要让他们记住这里的人情味。”李雪峰透露,县里正在规划建设冰雪博物馆、国际滑雪培训中心等项目,目标直指“亚洲冰雪旅游第一县”。
布尔津的爆发式增长,为中国县域旅游提供了全新范式。当大城市旅游陷入“人挤人”的困境时,这个西北边陲小城用冰雪经济证明:只要找准比较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守住生态底线,县域完全能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蓝海。
站在吉克普林滑雪场的观景台远眺,皑皑白雪覆盖的群山间,滑雪者如彩色音符般跃动。这片曾经寂静的雪原,如今正奏响着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强音。布尔津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没有永远的“小城”,只有不敢突破的局限。当冰雪与激情相遇,当传统与现代交融,每一个县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雪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