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做人不能太BBC”又应验了 剪辑歪曲本意带动舆论,被特朗普索赔10亿美元!!
创始人
2025-11-16 15:04:24
0

  “做人不能太BBC”又应验了

  【“做人不能太BBC”又应验了】近日,BBC因剪辑歪曲特朗普演讲的纪录片陷入舆论危机,两名高管辞职并面临10亿美元索赔,中国网友以“做人不能太BBC”嘲讽其长期存在的报道偏见问题。 "做人不能太BBC"——这句中国网友发明的犀利嘲讽,如今随着BBC因剪辑特朗普演讲陷入十亿美元索赔危机,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场的爆款金句。这家自诩"世界上最可信新闻机构"的百年老店,正经历着成立113年来最严重的信任雪崩:将特朗普相隔50分钟的演讲片段强行拼接,制造出"煽动国会山骚乱"的假象;被揭穿后不仅拒绝赔偿,还理直气壮宣称"没有诽谤依据";更讽刺的是,这已是该媒体三年内第四次被曝光系统性造假(新疆"强迫劳动"摆拍、戴安娜王妃专访伪造证据、印度童工画面造假)。当BBC新闻大厅里那句"公正、不偏不倚"的座右铭被自家剪辑刀捅得千疮百孔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曾经代表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金字招牌,为何沦为了政治操弄的工具?

  在最新爆发的"拼接门"事件中,BBC的造假手法堪称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纪录片里,工作人员将特朗普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前50分钟的两个独立讲话片段——"走向国会山为参议员欢呼"和"我将和你们一起战斗"——无缝嫁接成连贯的煽动性宣言。这种"时间魔术"让原本中性的竞选演讲瞬间变成"暴乱动员令",就像把莫奈的睡莲画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拼在一起,硬说画家在歌颂战争。

  这种操作并非孤例。2021年新疆"强迫劳动"报道中,BBC记者拿着所谓"血汗工厂"的证据实地探访,却发现工人们争相表示"自愿加班养家";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其镜头永远对准暴徒的"民主抗争",却对警察被燃烧弹袭击的画面选择性失明;更早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夕,BBC配合西方情报机构炮制"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典谎言,最终被证明所谓的"移动生化实验室"不过是冷藏车。正如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所言:"BBC的剪辑室里藏着整个西方叙事战争的兵工厂。"

  创立之初的BBC曾是新闻业的灯塔。1922年成立时,这个靠收音机执照费运转的公共媒体,以"告知、教育、娱乐"为宗旨,在二战期间坚持真实报道鼓舞了无数反法西斯战士。但随着媒体私有化浪潮和意识形态斗争加剧,BBC逐渐偏离初心。2016年脱欧公投期间,其对留欧派和脱欧派的报道时长相差3倍;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刻意淡化英国政府防疫失误,却放大中国"隐瞒疫情"的谣言;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其军事专家一边倒地预测"俄罗斯三天占领基辅",结果沦为国际笑柄。

  这种异化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BBC每年从英国家庭强制收取约159英镑(约合1400元人民币)的电视牌照费,相当于每个家庭为"客观报道"支付了一部智能手机的钱。但在实际运作中,它更像是英国外交部的"第二外交部"。2024年英国国防部报告显示,BBC国际频道70%的预算来自政府间接补贴;《卫报》调查发现,BBC高层与英国军情六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新闻理想让位于政治正确,当客观公正屈服于党派利益,BBC就从"女王的喉舌"蜕变成了"政治的打手"。

  BBC的危机绝非个案,而是整个西方媒体生态恶化的缩影。CNN被曝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篡改特朗普发言音频;《纽约时报》在报道巴以冲突时故意模糊以色列军队轰炸难民营的画面;德国之声因抹黑中国新疆政策被中国政府制裁...这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如今都在"政治正确"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种信任危机正在反噬西方社会本身。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仅有39%的人相信西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较十年前下降27个百分点;在美国,68%的年轻人认为主流媒体"故意误导公众";就连BBC自己的民调也显示,英国18-24岁群体中,仅12%的人将其视为可靠信源。当媒体失去公信力,社会共识就会瓦解——这正是当下欧美民粹主义泛滥、极化对立加剧的重要根源。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BBC和整个西方媒体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首先必须摒弃"双重标准"的报道逻辑。正如中国网友调侃的:"BBC拍非洲饥民要用4K超清,拍中国扶贫就用马赛克滤镜;报道西方枪击案强调'个人悲剧',报道别国类似事件必称'体制问题'。"其次要重建采编独立性,切断与政治势力的利益链条。可以借鉴北欧国家的公共媒体模式,由独立委员会管理资金分配,确保编辑权不受行政干预。最重要的是回归新闻本质——用事实说话,而非用剪辑编故事。

  值得玩味的是,在BBC深陷危机的同时,中国的新媒体平台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际用户的信任。TikTok上,外国博主自发拍摄的"真实中国"系列播放量破亿;CGTN对非洲抗疫的客观报道获得联合国点赞;甚至不少西方网民开始通过"反向留学"的中国自媒体了解世界。这说明,只要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任何媒体都能赢得尊重。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BBC的"拼接门"给全球媒体敲响了警钟:当新闻变成政治工具,当真相让位于叙事,再辉煌的百年老店也会在一夜之间崩塌。正如那句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的话:"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对于BBC来说,"做人不能太BBC"的嘲讽,或许正是其重生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而对于整个新闻行业而言,重建信任没有捷径,唯有回归"事实至上"的初心,才能让新闻理想重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