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武力介入 日本全国有沦为战场风险
【若武力介入 日本全国有沦为战场风险】11月16日,《解放军报》4版刊发署名文章《叫嚣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只会把日本引向不归歧途》。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徐永智。文章称,如果武力介入台海局势,日本国民和国家都将因为日本政府极其危险且错误的决策陷入灾难:一是恶化自身周边环境,二是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三是再次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知妄想螳臂当车、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日本,介入台海的“自信”从何而来?11月7日,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惊人论调:若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可能触发日本《安全保障相关法》中的“存亡危机事态”,届时自卫队将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她进一步渲染局势“趋于严重”,暗示日本需为军事介入做准备。对此,不少中国网友直言“一言为定”“不要食言哦”“希望你言出必行”!这看似戏谑的回应背后,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给予的底气,是中国“国之重器”铸就的钢铁脊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杨伯江:在野党和执政党双方都可以借用这个平台向对方发起政治上的进攻,这次日本领导人的发言,应该说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第一次把这个“存亡危机事态”应用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也就是台湾问题上,这一点是中方所完全无法接受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日本政坛长久存在的一种危险论调,它把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日本的安全保障扯在一起并对立起来。但日本战败以来,历届首相在任时从未发表过这一论调,前首相安倍晋三也是在卸任后才有所表达,而高市早苗,成了第一位在正式场合鼓吹所谓“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与行使集体自卫权相关联的在任首相。
2025年的深秋,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完成首次电磁弹射海试,标志着全球首艘"准航母"级两栖攻击舰正式形成战斗力。与此同时,福建舰航母编队在南海展开实战化训练,歼-35舰载机划破长空;西北戈壁深处,东风-41洲际导弹完成年度战略巡航;青藏高原上,新型合成旅列装智能无人作战系统。这些震撼世界的军事突破,勾勒出中国军队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壮阔图景。
在战略核力量领域,中国已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作为"国之重器",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射程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其陆基机动发射平台具备"随时能战"的生存能力。2025年公开的发射画面显示,该导弹从西北荒漠升空后,在万米高空完成三级分离,精准命中太平洋预定靶区,误差控制在50米以内。
海基核力量方面,096型战略核潜艇采用泵喷推进系统,水下噪音降低至95分贝以下,接近海洋背景噪声水平。配套的巨浪-3潜射导弹射程突破12000公里,使中国具备真正的二次核反击能力。2025年海军节期间,三艘096型核潜艇同时现身青岛军港,彰显中国水下核力量的规模优势。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因运-20运输机的批量列装实现质的飞跃。这款最大起飞重量220吨的"鲲鹏",已形成覆盖全球的空中战略投送网络。2025年汤加火山喷发时,6架运-20连续飞行30小时,将300吨救灾物资和工程设备送达灾区,创下中国空军远程投送新纪录。
海军装备建设呈现"下饺子"式发展态势。055型万吨驱逐舰南昌舰率领的航母战斗群,在2025年环太平洋军演中完成对美军航母编队的模拟攻击。该舰装备的11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6倍音速的"航母杀手",使中国海军首次获得区域拒止能力。福建舰航母的服役,标志着中国进入"三航母时代"。这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8万吨级航母,每日可起降舰载机120架次,搭载的歼-35隐形战斗机与空警-600预警机形成完整作战体系。2025年南海对峙中,福建舰编队与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形成战略对峙,双方舰载机在防空识别区展开电子战较量。
空军装备升级呈现"隐身化、智能化、无人化"特征。歼-20隐形战斗机产量突破300架,形成覆盖东南沿海的空中防线。其改进型歼-20S双座型,可同时指挥3架攻击-11无人机执行穿透性打击任务。2025年中泰联合军演中,歼-20与泰国F-35A进行模拟空战,取得10:0的压倒性优势。
2025年前后,中国军事多领域进展显著。无人作战形成完整体系,攻击-11无人机飞翼布局,雷达反射面积小、载弹量大;珠海航展上飞龙-2型无人机群演示“蜂群战术”。东风-17导弹乘波体设计,难以拦截,与东风-27组成打击网络。同时,深度融入作战体系,“智慧战车”集成多种系统,中俄联合军演中无人坦克分队获佳绩。东风-26B导弹技术先进,台海危机中快速部署形成威慑。“网络攻防旅”渗透他国海军指挥系统,量子通信保障军事指令传输安全 。
后勤保障体系完成智能化转型。联勤保障部队列装的智能无人补给系统,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自主规划补给路线。2025年高原驻训期间,该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监控装备状态,将物资补给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
中国军力的跃升,始终与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紧密相连。2025年,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累计为6700余艘中外商船提供安全保护,亚丁湾护航任务完成率保持100%。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维和部队规模增至3200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兵力最多的国家。这种"止戈为武"的军事哲学,体现在装备发展的每个细节。运-20运输机在设计时预留医疗救护模块接口,可在4小时内改装为"空中医院";075型两栖攻击舰设置人道主义救援专用舱室,可同时收容2000名灾民;新型合成旅配备的模块化净水装置,每日可生产50吨饮用水。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既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必然结果,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选择。从电磁弹射的航母甲板到量子通信的指挥网络,从高超音速的战略威慑到无人作战的体系对抗,中国军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广袤的时空维度书写着和平发展的新篇章。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战略稳定的砝码。"这份底气,既来自大国重器的硬实力,更源于"止战谋和"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