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警舰艇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中国海警舰艇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11月16日,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中国海警依法开展的维权巡航活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海警定期巡航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常态化举措。当1307舰艇的雷达扫描着钓鱼岛周边海域时,舰载电子屏上跳动的坐标,与明代《顺风相送》中"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的记载形成奇妙呼应。这座面积仅3.91平方公里的岛屿,自1403年首次被中国航海图志明确标注以来,始终是中国海防体系的重要节点。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抗倭名将胡宗宪幕僚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将钓鱼岛纳入福建海防范围,图中清晰标注的"钓鱼山""黄毛山"等岛屿,与今日卫星影像中的地形完全吻合。这种管辖并非停留在纸面。1893年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太后将钓鱼岛赏赐给盛宣怀作为采药基地的诏书,成为最具戏剧性的历史注脚。这份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始文件记载:"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将岛屿的地理位置、资源属性与行政管辖关系界定得明明白白。而日本在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窃取台湾时,才首次将魔爪伸向钓鱼岛,这种"先窃岛后窃台"的卑劣行径,早已被《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否定。
2025年的东海,中国海警的巡航已形成"月均28天"的高频态势。1307舰艇编队此次巡航,延续着3月24日以8艘舰艇组成三层包围阵驱离日方渔船的成功战法。这种"以多制快、以大制小"的战术创新,源于中国海警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从2012年首次进入钓鱼岛12海里时的被动局面,到如今拥有1.2万吨级"海巡09"号等30余艘千吨级以上舰艇,中国海警的吨位优势已达日方3倍以上。
这种实力对比的逆转,在11月7日高市早苗的国会答辩中遭遇严峻挑战。这位安倍晋三的"政治门徒",公然将台湾问题与日本集体自卫权挂钩,其"存亡危机事态"的表述,实质是复制安倍2013年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危险路径。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当高市妄图以"台湾有事"绑架日本国家安全时,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正在构建"钓鱼岛无事"的现实基础——2023年352天的巡航天数,2025年已形成的"三舰编队"标准配置,都在宣告着中国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
中国海警的每次巡航,都是对"灰色地带"冲突规则的重塑。在11月16日的行动中,1307编队严格执行《海警法》规定的"警告驱离-水炮警示-登临检查"三级处置程序,这种程序正义的坚守,既避免事态升级,又彰显法理权威。相比之下,日方渔船常采用的"蚁群战术"——数十艘小型渔船集体闯入,试图制造"既成事实",在中国海警的"分进合击"战术面前屡屡碰壁。
这种战术优势的背后,是中国海洋战略的系统性布局。从2013年设立地级市建制的三沙市,到2025年建成的东海岛礁监测网络;从"海警1号令"明确的执法权限,到与海军建立的"平时巡航、战时支援"协作机制,中国正在构建"软硬兼施"的海洋治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性,在2025年8月5日海警2305编队巡航时得到验证:当日编队成功阻止日方"瑞宝丸"号科考船非法作业,迫使日方承认"存在误解"。
面对高市早苗之流的挑衅,中国海警的巡航正在突破传统维权模式。在11月16日的行动中,1307编队首次邀请中外媒体随舰采访,通过卫星直播向全球展示巡航全过程。这种"阳光执法"的尝试,将海洋维权从"实力较量"升华为"法理叙事"。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中国海警的航迹,就是主权界碑的延伸。"
这种范式转变,在地区层面产生连锁反应。东盟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落实机制,韩国媒体呼吁"学习中国海警的专业素养",甚至连日本《读卖新闻》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建立21世纪海洋秩序的新标准。"而高市早苗的"武力幻想",在钓鱼岛海域日益密集的中国舰艇编队面前,愈发显得不合时宜。
当夕阳为1307舰艇镀上金边时,编队指挥员接到新的指令:明日将有台湾渔船进入传统渔区作业,需提供安全护航。这个细节,恰似历史的隐喻——从明清册封使的护航,到今日海警的维权执法,中国对钓鱼岛海域的守护,始终与民族复兴的进程同频共振。在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海域,中国海警的每次巡航,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海国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