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出现新变化
【楼市出现新变化】11月16日消息,楼市有一些新变化,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商品房销售降幅收窄;二、待售面积连续八个月减少;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收窄。2025年1-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8%,销售额下降9.6%,但降幅较去年同期分别收窄9个和11.3个百分点,且较2024年全年改善明显。11月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调整社保年限要求,五环外或外环外对非户籍人口全面放开限购,释放大量被压抑的改善型需求。例如,北京“卖一买一”个税豁免政策落地后,改善型住房成交占比提升18个百分点。全国首套房利率低至3.05%-3.15%,三四线城市普遍在3.05%-3.25%区间,叠加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如成都人才购房额度提升至基准4倍),购房成本显著降低。多地推出契税减免、换房退税等政策(如江西安远县契税100%补贴),进一步刺激购房意愿。截至2025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5606万平方米,较9月末减少322万平方米,连续八个月下降。住建部要求新出让土地项目一律实行现房销售,河南信阳、湖北荆门等地已全面落地,减少期房库存积压。财政部提前下达566亿元保障房补助资金,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中村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40%),分流刚需至保障房市场。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带动下,房企到位资金降幅收窄,1-10月同比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9.5个百分点,加速难交付项目复工,减少存量库存。
1993年的海南,烈日炙烤着尚未褪去荒芜的土地。数千家开发商的霓虹招牌在椰林间闪烁,售楼处里,西装革履的销售员向客户描绘着“东方夏威夷”的蓝图。彼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达140%,海南房价突破每平方米7500元的天际线,而当地居民月收入尚不足300元。
这场狂欢最终以“国16条”的铁腕调控收场,烂尾楼如墓碑般矗立海岸,宣告中国楼市首次泡沫的破灭。三十年后,当2025年的寒风掠过广州珠江新城,保利玥玺湾项目以106亿元单日销售额刷新纪录时,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撕裂——核心区豪宅遭哄抢,远郊楼盘却以“骨折价”抛售。中国楼市,这个承载着无数人财富梦想的巨轮,在三十年航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惊涛骇浪?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终结了延续四十年的福利分房制度。这场改革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释放出被压抑数十年的住房需求。上海浦东新区,原本无人问津的农田,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公布后,房价三个月内暴涨300%。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40%,却未能阻挡投资客的脚步——北京某楼盘开盘当日,投资者一次性购入整层写字楼,转手即以双倍价格抛售。
“那时候买房就像抢白菜。”2005年加入炒房大军的王建军回忆,他曾在2007年用五套杭州公寓作抵押,杠杆撬动上海12套房产,“2009年房价翻倍时,我每天醒来账户就多出七位数”。这种疯狂在2016年达到顶峰:深圳某楼盘开盘,购房者连夜排队,有人甚至雇佣民工代排,日薪高达2000元;合肥政务区房价一年内从8000元飙升至2.5万元,地王频出,地价涨幅超过房价。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如同按下狂欢的暂停键。2017年,全国100余城市发布调控政策250次,北京“317新政”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广州、厦门等城市实施“限售令”,新房需取得产权证满2年方可交易。金融端“三道红线”政策更是釜底抽薪: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时,其负债总额高达2.4万亿元,相当于希腊全年GDP。
“那段时间,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股价。”曾位列房企TOP10的某公司前高管李明回忆,2021年下半年,公司旗下多个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停工,“最绝望的是2022年春节,工地大门被农民工锁死,售楼处被业主砸烂,银行催债电话响个不停”。数据印证着这场寒冬的残酷: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23%,二手房价格连续16个月下跌,法拍房数量突破60万套,较2019年增长300%。
在这场楼市过山车中,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更多人则在希望与绝望间挣扎。
1. 杠杆赌徒的狂欢与坠落
2016年,深圳投资者陈峰用五套房产抵押贷款1.2亿元,全部投入临深片区购房。2021年调控升级后,这些房产市值缩水40%,银行催缴本金时,他不得不以“骨折价”抛售,最终负债累累。“现在每天躲着债主,连孩子学费都交不起。”他苦笑道。类似案例在2021-2023年集中爆发: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因杠杆炒房欠债800万元,最终选择轻生;某房企高管因职务侵占还债,被判刑15年。
2. 刚需族的挣扎与妥协
2023年,北京程序员张伟为结婚购房,耗尽双方父母积蓄凑齐200万元首付,背上30年房贷。每月2.8万元的还款额占家庭收入70%,他不得不取消所有娱乐开支,妻子怀孕后连产检都选择最便宜的套餐。“最怕生病或失业,那真是天塌了。”他坦言。这种压力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某机构调查显示,90后购房者中,68%表示房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5%曾因还款压力与伴侣争吵。
3. 政策套利者的生存法则
在调控缝隙中,总有人能找到生存之道。2024年,广州黄埔区某楼盘以“人才购房”名义变相放松限购,中介李姐一个月促成12单交易,赚取佣金50万元。“客户里有真人才,也有花3万元办假证件的。”她透露。更隐蔽的套利发生在法拍房市场:2025年,杭州某投资者以市场价7折拍下10套房产,通过“经营贷”置换按揭,年化利率从5%降至3.8%,空手套取数百万差价。
当2025年保利玥玺湾项目以“好房子”标准亮相时,中国楼市正迎来转折点。这个配备智能安防、空气净化系统和社区医疗站的高端项目,开盘即售罄,印证了市场需求的转变——购房者从“追求资产增值”转向“追求居住品质”。政策层面,“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设施)加速推进,2025年全国计划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0万套,覆盖工薪收入群体;现房销售制度在15个城市试点,彻底终结期房预售引发的维权乱象。“楼市永远不会再有普涨行情,但结构性机会永远存在。”经济学家管清友指出,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虽已达67%,但核心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仍有人口流入,改善性需求将持续释放,“未来十年,能穿越周期的只有真正的好产品”。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回望,中国楼市三十年历程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海南烂尾楼的警示,到“房住不炒”的定调;从杠杆狂欢的疯狂,到品质为王的转型,这个市场在阵痛中完成蜕变。当保利玥玺湾的业主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珠江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一个时代终结与另一个时代开启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