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卖虫子月销千斤发往全国
【男子卖虫子月销千斤发往全国】在武汉东西湖区柏泉街道杜公湖农博园内,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养殖厂房中,大黑甲虫幼虫在恒温恒湿环境中度过约 90 天的繁育期。这些昆虫界的 “变形金刚” 正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昆虫,从饵料、宠物零食到餐桌美食,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公司负责人邹浩然,这位 1986 年出生的内蒙古满洲里人,从小就是个昆虫迷。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昆虫养殖行业,早年辗转北方多个城市,最终于 2024 年选择落户武汉。“这里对农业公司支持力度大,来南方拓展昆虫生意,市场也更广阔。”
邹浩然介绍,大黑甲虫又叫大麦虫,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差异极大。该公司较早推出人工养殖的大黑甲虫,全程只喂麦麸和新鲜蔬果,定期清理粪便和食物残渣,防止各类有害微生物或病菌滋生。这些虫子的经济价值令人惊讶。虫蛹因口感酥脆,广泛用于油炸、爆炒、干煸等特色菜肴,深受市场欢迎,售价约每斤 40 元;幼虫则主要作为宠物零食和活体鱼饵,价格约每斤 15 元,以零售为主。在另一间大棚中,邹浩然还养殖了蚂蚱、蝈蝈等二三十种昆虫,其中包括一些杂交选育的品种。这些昆虫售价从几十到上百元不等,主要面向昆虫爱好者,也有家长购买用于孩子的自然教育,小小的虫子身上,蕴藏着多元的商业机会。
令人惊讶的是,支撑起这个覆盖全国生意的核心团队仅有 6 人。他们主要负责品牌建设、产品研发与销售对接。公司在全国拥有五六十家合作养殖户,养殖户经统一培训后按要求养殖昆虫,由公司负责统一销售。邹浩然解释了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农副产品生产由具备资质的合作工厂完成,公司专注品牌与包装设计;养殖规模通过发展合作养殖户灵活调整;日常琐碎工作可雇佣附近临时工;多家线上店铺则通过自建的管理系统实现高效运营。” 他凭借多年来在线上线下积累的客户资源,逐步搭建起这张昆虫销售网络。目前,油炸昆虫系列产品主要销往河南、云南、广西等地;活体昆虫则主要发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六人团队用高效的协作,将虫子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在邹浩然眼中,昆虫浑身是宝,就连虫粪也能变废为宝。这些粪便富含氮、磷、钾与有机质,是优质有机肥,直接供给园区草莓种植户,形成资源循环利用。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并非个例。在云南文山,一家虻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金称也发现了黑水虻的环保价值。他介绍:“黑水虻能处理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自身富含蛋白质,可作为鸡鸭饲料或提炼医用油脂,粪便烘干后还是优质有机肥,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宝贝’。” 罗金称的公司每两天可从文山滨南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接收 13 吨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孵化后的幼虫日均可消耗 4 至 6 吨垃圾。目前,公司每天产出约 12 公斤虫卵,主要销往江苏、山东、辽宁等地,日均销售额超 1 万元,昆虫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此得到双重体现。
事实上,昆虫经济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悄然兴起。在山东济宁,一家面包店推出创意 “知了猴面包” 引爆话题。面包椭圆形切口内夹薯仔沙律酱及 8 只油炸知了猴,外撒烧烤料,色泽金黄,每个售价 19.9 元,将昆虫与传统美食结合,打造出新颖的消费产品。在浙江余杭,经营面馆的小陈则抓住商机,转型为固定采购商,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到场,把新鲜捕获的知了猴制作成店内的招牌菜 —— 特色知了面,用地方风味吸引食客。而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王培兵则精心打理着占地 60 亩的柳树林下金蝉养殖基地,并于 2025 年迎来了首次丰收季。高峰期时,一夜之间便可收获上万只金蝉,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各地不同形式的昆虫产业实践,共同推动着 “虫子经济” 的发展。
邹浩然在武汉的工厂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主要承担养殖、储存与粗加工功能。他认为,昆虫养殖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他计划扩建武汉工厂,打造一座 “昆虫云仓”,并装修展厅推广昆虫文化,承接昆虫研学等项目,与周边采摘园、茶园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农业游学线路,让昆虫产业从单一养殖向多元业态延伸。与此同时,安徽太和县税镇镇邹桥村构建了一个立体生态循环体系:柳树根系为金蝉幼虫提供栖息环境和营养来源;金蝉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地面散养的土鸡和大白鹅啄食杂草及害虫;禽类排泄物自然回归土地成为柳树生长所需的优质有机肥料,这种模式也为昆虫养殖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从令人望而却步的虫子,到月销千斤的畅销品,邹浩然和他的团队正在开拓一条不寻常的创业之路。昆虫虽小,却蕴含着绿色循环经济的大智慧!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昆虫作为食品和饲料,当昆虫养殖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一环,这些小虫子正在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