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只太空鼠回地球已吃上果冻
【4只太空鼠回地球已吃上果冻】“接下来,它们将被放入转运的专用运输盒里。工作人员已经为它们铺好了柔软的垫料,并且放上了它喜欢吃的果冻、饲料和水,帮助它们快速恢复状态。” 11 月 14 日,随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的开启,4 只特殊的小鼠结束了它们的太空之旅,平安返回地球。这 4 只小鼠是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赴太空的,在中国空间站生活了将近两周,比原计划延长了约一倍时间。它们是我国首次在轨实施的空间啮齿类哺乳动物科学实验的主角,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实验进入新阶段。
这四位 “小鼠航天员” 原计划只在太空进行 5-7 天的 “短期出差”,但因飞船返回计划调整,实际在轨时间延长至 14 天。在太空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失去了白天黑夜。为了维持小鼠的正常生物钟,科学家特地在它们的 “鼠房” 安装了照明系统,每天早上 7 点开灯,晚上 7 点关灯,模拟地球的日出日落。太空中的卫生管理也是一大挑战。由于失重环境,毛发、食物残渣和粪便都会在空中漂浮,一不小心就会被吸入。为此,饲养装置内配备了一套 “风场” 系统,它能像清洁工一样把垃圾吹进收集盒,尽可能为小鼠提供相对清洁的生活环境。
在失重环境下,小鼠们出现了一系列有趣的行为变化。它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把四面墙壁都当成了地面,上演各种 “飞檐走壁” 的绝活。研究人员还发现,小鼠在太空中的食量略有减少,但饮水量却增加了。这些细微的行为和生理变化,正是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研究数据。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我们把整个小鼠在太空里面喂养,包括生活的整个技术走通了。”
这 4 只小鼠能够成为首批 “太空旅客”,经历了极为严格的选拔过程。它们历经 60 多天的魔鬼训练和选拔,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我国首批小鼠 “航天员”。这次上天的 4 只小鼠为两雌两雄,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小鼠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因其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等特性,成为开展生命体空间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和繁殖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
当 “小鼠航天员” 在太空演绎传奇时,在地面实验室里还有一批默默奉献的小鼠。它们虽未翱翔九天,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对照组” 角色。这些地面小鼠就像是太空小鼠留在地面的影子。科学家通过对比太空小鼠和地面小鼠的差异,才能精准找出太空环境中究竟是哪个因素让小鼠发生了变化,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更多更精细的科学数据。
本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总重量约 46.67 公斤,涉及 26 个实验项目,包括 9 种生命实验样品、32 种材料实验样品和 3 种燃烧实验样品。除了小鼠,生命类科学实验样品还包括斑马鱼和金鱼藻、链霉菌、涡虫、脑类器官、巨噬细胞、肝细胞等。11 月 15 日凌晨 0 时 40 分,部分实验样品已转运至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该中心作为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对返回样品状态检查确认后已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其余样品将随返回舱陆续运抵北京。张璐研究员进一步解释了实验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各种、全流程的天地一体化的动物培养体系,为后续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的哺乳动物的培养、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验,科学家希望解析生物体对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与适应性变化规律。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立即对小鼠开展现场处置,对其行为、生理生化关键指标开展研究,后续还将对生命类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等生物学分析,从细胞到 3D 组织多维度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机体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能帮助理解太空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甚至可推演至人类在微重力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肌肉、骨骼等各方面变化,还能解析关键生物学机制和干预靶点,为相关疾病预防与干预提供新线索。“希望通过小鼠这种模式生物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这种生物体,甚至可以推演到比如说人类在太空里经历微重力状态之后可能会有哪些包括肌肉、骨骼等各方面可能的影响。” 张璐补充道。
四位 “小鼠航天员” 的太空之旅暂告一段落,但它们带来的科研价值才刚刚开始被挖掘。这些小小的探险家不仅完成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哺乳动物在轨实验,更为未来人类更深度的太空探索铺平了道路。从小鼠到人类,中国航天正一步步解开太空生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