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协会回应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协会回应】近日,一则“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的视频在社交媒体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一名潜水员在水下以“比心”动作摆拍,身后另一人悄然关闭其气瓶,受害者察觉异常后迅速切换备用呼吸头。这场看似荒诞的“恶作剧”,实则将潜水安全推至风口浪尖,引发公众对极限运动伦理与行业监管的深度拷问。11月12日,网友“大地”在朋友圈发布两条视频,配文称“双机位记录关掉女潜友气瓶的全过程”,并使用“可怜的羊羊”等戏谑性称呼。视频中,受害者“羊羊”在气瓶被关闭后仍摆出“爱心”手势,直至呼吸困难才切换备用设备。该内容经潜水爱好者转发后,迅速登上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次。三亚市委宣传部于11月10日紧急辟谣,证实视频拍摄地并非三亚,但事件已引发连锁反应。PADI(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中国区办公室13日回应称“正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SSI(国际水肺潜水学校)则明确表示“系统内无涉事者注册信息”。尽管涉事者身份尚未确认,但网友已扒出疑似关联者——某自由潜水俱乐部教练陈某某,其紧急澄清:“同名纯属巧合,本人与此事无关。”
“这不是恶作剧,是谋杀未遂!”资深潜水教练李明(化名)在行业论坛的帖子获得超10万点赞。他指出,气瓶是潜水者的“生命线”,关闭气瓶将导致:窒息风险:受害者需在30秒内完成气瓶重启或切换备用设备,否则将因缺氧昏迷;减压病危机:恐慌性快速上浮可能引发氮气泡栓塞,导致瘫痪甚至死亡;心理创伤:新手可能因此产生潜水恐惧症,职业生涯终结。
这并非首次出现此类事件。2019年,菲律宾PG岛曾发生类似案件:潜水员“T仔”在两天内关闭两名潜友气瓶,事后竟称“只是开玩笑”。受害者俞先生回忆:“在水下15米失去呼吸权的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死亡临近的恐惧。”该事件最终导致“T仔”被全球潜水组织列入黑名单,但其造成的心理阴影至今未消。
尽管国际潜水组织均明文禁止“恶意关闭气瓶”等危险行为,但实际处罚力度有限。PADI《潜水员行为准则》规定,涉事者可能面临“证书暂停或吊销”,但需依赖会员自查上报。SSI中国区负责人透露:“目前没有针对此类行为的专项核查机制,主要依赖现场目击者举证。”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潜水员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证书。2019年菲律宾事件中,“T仔”曾伪造GUE(全球水下探险家)技术潜水证书,而涉事潜店因未核实资质被追责。此次事件中,网友质疑涉事者可能持有“水货证书”,但PADI中国区表示:“所有认证均需通过理论考试、泳池训练及开放水域考核,造假难度极高。”
本次事件中,涉事者使用双机位拍摄危险行为并传播,暴露出社交媒体对极限运动的扭曲影响。潜水博主“深海蓝”分析:“部分从业者为博流量,将高危动作包装成‘酷炫挑战’,导致新手盲目模仿。”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潜水爱好者达800万人,但仅32%接受过正规培训,社交媒体误导成主要诱因。
三亚市潜水行业协会已启动“安全潜水宣传周”,通过直播演示气瓶关闭的应急处理,并推出“潜伴互查APP”,要求潜水前双方扫描证书二维码核验资质。PADI中国区宣布,将于2026年推行“潜水行为信用积分制”,违规者将被全球联网通报。
“当潜水变成‘生存游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乐趣,更是对海洋的敬畏。”海洋生态学家王教授的警示掷地有声。此次事件中,涉事者不仅关闭气瓶,还强迫潜友吞食海胆、扒脚蹼,将潜水异化为暴力狂欢,严重违背《潜水员道德宣言》中“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核心原则。
值得欣慰的是,公众安全意识正在觉醒。事件发酵后,超60%的潜水俱乐部收到资质审核请求,三亚、青岛等地潜店主动公示教练认证信息。网友留言:“曾经觉得潜水很酷,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酷是让每个潜伴都能安全回家。”从菲律宾PG岛的生死惊魂,到2025年的朋友圈闹剧,潜水安全警钟长鸣。当我们在海底追寻自由时,更需铭记:每一次呼吸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次下潜都应以安全为底线。唯有行业监管、技术防范与伦理重建三管齐下,才能让潜水回归探索与敬畏的本质,让蔚蓝深处永远跃动着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