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城市群正在拼命建机场
【中国最大城市群正在拼命建机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迎来爆发期!2025 年以来,安徽亳州机场、浙江丽水机场已相继通航,嘉兴南湖机场、安徽蚌埠滕湖机场也已通过验收,预计年底前开通运营。届时,长三角地区运营的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 28 座,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以上,成为全国机场数量最多、密度最高、航线最密集的城市群。这一数字意味着,长三角以全国 2.3% 的国土面积,聚集了超过 10% 的民用运输机场,机场密度遥遥领先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其他城市群。机场建设热潮背后,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生动写照。
长三角机场版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今年 7 月,浙江丽水机场正式通航,以 4C 级旅游支线机场为定位,填补了浙西南地区的航空空白。通航后,丽水这座拥有 1.73 万平方公里山地、被称为 “浙江绿谷” 的城市,交通枢纽能级得到显著提升。不久后,安徽亳州机场也正式通航,成为安徽第 7 座、长三角第 26 座开通运营的民用运输机场。亳州机场紧扣 “世界中医药之都” 定位,规划建设 10 万平方米的冷链仓储区,着力解决中药材运输的时效难题。今年底前,浙江嘉兴南湖机场、安徽蚌埠滕湖机场也将加入长三角机场大家庭。其中,嘉兴南湖机场定位更高,以 4E 级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二个、长三角区域第一个专业航空货运枢纽。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长三角各机场纷纷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嘉兴南湖机场选择 “客货并举、以货为主” 的差异化定位,将分拣线直接引入停机坪,货机舱门一开即可装载,压缩了 30% 以上的中转时间。在 56 个机位中,33 个为专用货机位,占比近 60%。“机场不是简单的起降场所,而是产业链的组织中心。” 嘉兴市发改委主任张永红强调,到 2035 年,以南湖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有望贡献全市 15% 的 GDP。丽水机场则明确 “旅游支线机场” 定位,通航后即开通至北京、广州等 10 条航线,将缙云仙都、云和梯田等景区与全国客源市场直连,同时让 “丽水山耕” 农产品 24 小时内抵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到 2025 年,长三角将形成 “1 个国际枢纽(上海)、3 个区域枢纽(南京、杭州、合肥)、若干支线机场” 的多层次体系,这一规划正在快速变为现实。以上海为核心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持续巩固,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也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一旦建成,上海有望成为全球民航第一城。南京也在积极谋划,新的南京马鞍机场落址于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建成后南京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第二个 “双机场” 城市,马鞍机场将与禄口机场形成 “国际枢纽 + 区域门户” 的组合,前者侧重洲际航线,后者深耕国内市场。未来几年,加上在建、规划新建的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南京马鞍机场、安徽宿州机场等,长三角至少将拥有 34 座机场。
在加速建设的同时,长三角机场群也在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错位发展不是简单的功能划分,而是基于产业链需求的深度整合。”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指出。以上海为龙头,各机场分工协作的格局正在形成。长三角内部两城市共同建设机场的例子已不鲜见,如芜湖宣城、扬州泰州都共用一个机场;上海与南通共建的南通新机场,也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没有机场的城市,通过 “虚拟航站楼” 等方式同样能享受航空服务的便利,苏州虽然没有机场,但设有上海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的城市航站楼,上海机场集团也已与苏州、嘉兴、合肥等城市签订 “航空服务” 战略合作协议。
机场建设热潮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推动。据民航部门数据,民航固定资产投资连续 5 年超千亿,再创历史新高,机场已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动能之一。临空经济的溢出效应已在长三角显现,以嘉兴南湖机场为核心,秀洲区规划了 10 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聚焦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京东航空已签约建设华东分拨中心,预计年处理货量达 50 万吨;华大基因则计划在此布局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全球分拨基地。2024 年,长三角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达 2.88 亿人次,同比增长 19.5%,远超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全国共有 41 座千万人次机场,长三角就占了 8 席,前十大机场更占了 3 席,分别是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