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五口被害案被告人家属未出庭
【一家五口被害案被告人家属未出庭】11月14日,河北省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内,一场备受瞩目的庭审拉开帷幕。这起发生在6月22日的隆尧县东良镇北寺庄村灭门案,因被告人范某奇当庭未给出明确杀人动机、家属集体缺席庭审,再次刺痛公众神经。五条鲜活生命的消逝,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成为审视邻里关系、法律威严与人性善恶的沉重标尺。时间回溯至2025年6月22日凌晨5时许,58岁的范某奇与邻居李先生的父亲因宅基地旁一条1.5米宽的公共过道发生争执。这条被范家长期占用耕种的过道,因李家2024年装修时在墙根垫土,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据检方指控,范某奇先用铁锹猛击李父头部致其倒地,随后持杀猪刀连续捅刺其颈部、心脏等要害部位。杀害李父后,范某奇携带凶器闯入李家,在北屋门口捅刺李母数十刀,进入屋内又分别杀害李先生妻子及3岁幼子。当他在街巷遇见骑电动车外出寻找爷爷的10岁长孙时,再次挥刀行凶,最终致五人死亡。“监控显示,他进屋到离开只用了两分钟。”被害人家属李先生哽咽着回忆,案发时两个侄女因躲在其他房间逃过一劫,而本已躲过一劫的大儿子,因发现奶奶倒地后外出求救,不幸遇害。这起案件中,范某奇的作案手段之残忍、目标之精准,令办案人员震惊:五名死者均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10岁男孩与老人承受的致命伤集中在喉咙与心脏部位。11月14日的庭审中,检方以“故意杀人罪”起诉范某奇,并提出死刑量刑建议。面对指控,范某奇虽承认犯罪事实,却始终未说明行凶动机。“两家没有深仇大恨。”他在庭上反复强调,却无法解释为何因“垫土纠纷”便痛下杀手。更令被害人家属愤怒的是,范某奇的辩护律师独自出庭,其妻子、子女等亲属全程未现身,甚至未通过任何方式表达歉意。
“我要他当面说清杀人理由!”李先生穿着印有家人照片的T恤出席庭审,他拒绝谅解,坚持要求判处范某奇死刑立即执行。据旁听者透露,范某奇在庭上始终低头,未与李先生对视,其冷漠态度与李先生声泪俱下的控诉形成鲜明对比。庭审持续至中午12时,法院未当庭宣判。
这起案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极端行为的恶果,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隐忧。据村民描述,范某奇常年在外务工,与村民来往稀少,其家族在村中口碑不佳。而李家与范家的矛盾,实则源于农村常见的宅基地边界纠纷。2024年,李家装修时垫高的土垄被范家认为“侵占过道”,尽管村委会曾介入调解,但双方积怨未消。
“谁能想到,一溜土会要了五条命?”李先生在直播中痛诉。他透露,范某奇曾于2025年4月购买杀猪刀,暗示悲剧早有预谋。更令人唏嘘的是,范某奇的小舅子曾认李先生爷爷为干爹,两家人本有走动,却因土地纠纷反目成仇。这种“熟人社会”中的信任崩塌,让村民们陷入恐慌:“今天为几寸地杀人,明天会不会为其他事动手?”
此案引发法律界对“邻里纠纷转化恶性犯罪”的深度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教授指出,范某奇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情节特别恶劣”的情形,其作案对象包括未成年人、连续杀害多人、主观恶性极深,符合死刑适用标准。而被告人家属的缺席,虽不违反法律程序,却折射出对生命尊严的漠视。“法律可以审判罪犯,但无法修复被撕裂的人性。”律师王文广表示,此类案件中,加害方家属的道歉与赔偿,对被害人家属的心理抚慰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案发后当地政府已启动受害者家属心理疏导机制,但李先生仍住在案发现场一墙之隔的偏房。“我不害怕,我盼着他们回来。”他抚摸着墙上家人的照片说。这种“以爱为名的坚守”,让无数网友动容。
这起灭门案,是个人极端主义的极端表现,更是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失效的惨痛教训。当邻里纠纷演变为灭门血案,当“和解”成为奢侈品,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如何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修复人情社会的裂痕?如何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抵御“一寸土地一命”的疯狂?庭审结束后,李先生带着家人照片走向法院门口的记者群。他的背影单薄而坚定,仿佛在告诉世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这场悲剧留给社会的,不应只是震惊与愤怒,更应是对暴力文化的警惕、对生命尊严的敬畏,以及对构建理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迫切呼唤。正如网友评论:“土地可以丈量,人性却难称重。愿五条逝去的生命,能唤醒更多人对和平与理性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