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解缆启航
【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解缆启航】11月14日上午9时许,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迎来历史性时刻——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舷号51)在五艘拖船牵引下缓缓离岸,驶向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这艘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的“准航母”级战舰,以全球首创的电磁弹射技术、双舰岛设计及全纵通飞行甲板,标志着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迈入全新阶段。四川舰的亮相,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全球首创的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与传统两栖攻击舰依赖直升机垂直起降不同,四川舰通过电磁弹射装置可实现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等高速起飞,作战半径与载荷能力大幅提升。军事专家指出,这一技术突破使四川舰具备“小型航母”的作战效能,尤其在远海登陆、制空权争夺等场景中,可搭载攻击-11无人机、固定翼预警机等装备,形成立体化作战体系。舰体设计上,四川舰采用双舰岛式上层建筑布局,前舰岛负责航海指挥,后舰岛专注航空管制,极大提升多任务协同效率。全纵通飞行甲板长达200余米,可同时起降多架直升机或无人机,配合舰艉坞舱内搭载的气垫登陆艇、两栖战车,实现“平面登陆+垂直登陆+空中支援”三位一体作战模式。四川舰的建造历程堪称中国船舶工业的“教科书级”案例。2024年12月27日,该舰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式下水,仅隔两日便完成出坞作业,进入舾装与设备调试阶段。2025年以来,建造团队攻克电磁弹射系统与舰体结构适配、双舰岛电磁兼容等数十项技术难题,按计划完成系泊试验,动力、电力、通信等核心系统稳定性获验证。“从下水到海试仅用11个月,这在全球同类舰艇建造史上前所未有。”沪东中华造船厂总工程师李建国透露,项目团队采用“模块化建造+数字化仿真”技术,将传统串联工序改为并行作业,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100%,确保建造进度与质量双达标。
此次海试将持续数日,重点检测四川舰动力系统、电力系统、航行性能及舰载设备稳定性。据海军试验部门介绍,试验将模拟复杂海况下的高速航行、紧急转向、损管演练等科目,全面验证舰艇适航性。例如,电磁弹射系统需在海上颠簸环境中保持毫秒级精度,确保固定翼战机安全起降;双舰岛布局的通信系统则需克服电磁干扰,实现多频段信号无缝切换。
“海试是舰艇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必经之路。”海军装备部负责人表示,四川舰的每项测试数据都将反馈至设计环节,为后续舰艇优化提供依据。若试验顺利,该舰有望在2026年正式入列,成为中国海军远海作战群的核心装备之一。
四川舰的诞生,是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的缩影。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及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中国对远海两栖作战、人道主义救援、海外利益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两栖攻击舰受限于起飞方式与载荷能力,难以满足远距离、高强度作战需求,而四川舰凭借电磁弹射技术,可搭载更重型的固定翼战机,作战半径覆盖第二岛链,甚至具备对第三岛链的威慑能力。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分析,四川舰的服役将重塑亚太地区海上力量平衡。其可与航母编队协同作战,形成“航母负责制空、两栖舰负责登陆”的分工模式;亦可独立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如撤侨、灾区救援等,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四川舰的海试消息引发全民关注。社交媒体上,“四川舰加油”“中国海军YYDS”等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网友“深海巡洋”留言:“从辽宁舰到福建舰,再到四川舰,中国海军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震撼!”而在造船厂外,数百名市民自发聚集,挥舞国旗目送战舰出航,人群中一位退休海军军官感慨:“当年我们连直升机母舰都造不出来,如今却有了电磁弹射两栖舰,这是几代人的梦想啊!”
四川舰的启航,不仅是一艘战舰的试航,更是一个国家海洋战略的宣言。从引进改造到自主创新,从近海防御到远洋护航,中国海军正以“下饺子”般的速度更新装备,以技术突破重塑作战模式。四川舰的电磁弹射声,恰似新时代的号角,宣告中国海军已具备在全球任何海域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正如舰艏“51”的舷号所象征的——这不仅是首舰的标识,更是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坚定信念。当四川舰最终驶向深蓝,它承载的不仅是钢铁与科技,更是一个大国对和平的守护、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