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大跌 特斯拉跌超6%
【美股大跌 特斯拉跌超6%】11月14日电,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琼斯指数跌1.65%,标普500指数跌1.6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2.29%。科技板块跌幅居前,特斯拉跌超6%,英特尔跌超5%,AMD、甲骨文跌超4%,英伟达跌超3%,亚马逊、谷歌跌超2%。这场突如其来的暴跌,不仅暴露了科技股估值泡沫的脆弱性,更揭示了美联储政策转向、地缘政治风险与产业竞争格局剧变的多重冲击。此次市场暴跌的直接触发因素,是美联储官员集体释放出强烈的“鹰派信号”。11月13日当天,多位美联储官员公开发声,对12月降息持审慎态度,这一表态使得市场对降息的预期瞬间从“板上钉钉”的笃定状态急转直下,降至不足50%。这一预期的巨大转变,根源在于美国通胀数据的反复波动以及就业市场的降温态势。尽管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降至2.4%,但核心CPI未能达到市场预期,这表明美国通胀压力依旧存在,并未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失业率攀升至3.9%,制造业数据表现疲软,服务业增长也明显放缓。BMO私人财富首席市场策略师Carol Schleif指出:“市场原本普遍预期美联储会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美联储官员们的最新表态,让投资者们猛然意识到,流动性收紧的步伐或许会比预期更快到来。”相关数据显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回升至4.5680%,两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4.2620%,资金成本的上升直接对高估值的科技股形成了强烈冲击。
科技股的此次暴跌绝非偶然现象。在过去两年里,AI概念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英伟达、特斯拉等科技龙头股的估值一度飙升至历史高位。然而,随着算力成本居高不下、电力短缺问题逐渐成为AI产业发展的瓶颈,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其背后的投资逻辑。
某投行分析师透露:“微软CEO曾公开承认,由于电力短缺,大量GPU处于闲置状态,算力成本在AI项目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超过60%。”与此同时,AI应用在商业化推广进程中的表现远低于预期,相关企业的盈利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以特斯拉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汽车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0%,而储能业务收入虽同比上涨67%,但后者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仍不足15%。某对冲基金经理表示:“科技股的估值已经严重脱离了其基本面支撑,投资者出于风险考虑,开始纷纷获利了结。”
特斯拉此次领跌科技股,背后是多重危机的叠加。首先,其全球销量持续下滑:2024年全年交付量同比下降1%,为十年来首次;2025年11月,中国区销量环比暴跌63.6%,市场份额跌破6%。产品矩阵老化、更新缓慢成为致命伤——Model 3与Model Y占中国区销量95%以上,而Model S/X因中美贸易战导致综合税率达54%,已于2025年4月暂停新车供应。其次,特斯拉正面临召回危机:11月14日,公司宣布召回约10500个Powerwall 2电池系统,原因是存在过热、烧伤和火灾风险。这一消息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更严峻的是,马斯克深陷政治争议,其过度参与政治活动被指“分散精力”,而特朗普政府威胁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政策,更让特斯拉前景蒙上阴影。
特斯拉的困境,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剧变的缩影。在中国市场,比亚迪2025年1-9月累计销量达254万辆,市场份额达28.7%,连续四个季度全球销量领先;零跑、小鹏、小米等新势力品牌月销量突破4万辆,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速超60%。
“消费者对特斯拉‘多年不换代’的产品策略已显疲态,而本土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等领域实现反超。”某行业分析师指出。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比特斯拉4680电池高15%,而蔚来ET7的续航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售后服务体系饱受诟病,售后响应慢、维修成本高、充电网络布局增速不及本土品牌等问题,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尽管美股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但机构普遍认为,这并非熊市的开始。高盛CEO David Solomon指出:“10%-15%的回调是健康的,市场需要消化高估值。”标普500指数的远期市盈率约为23倍,科技板块达32倍,均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回调空间仍存。对于A股而言,美股暴跌的短期冲击有限。由于政策与经济周期错位,A股与美股的联动性已从“强关联”转为“弱相关”。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军工等自主可控领域可能迎来布局良机,而科技自主可控(如半导体、AI大模型)仍是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
11月14日的美股暴跌,是美联储政策转向、科技股估值泡沫、地缘政治风险与产业竞争格局剧变的集中爆发。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需控制仓位、规避高相关个股,中长期则应关注新能源、军工等独立于美股周期的优质赛道。在这场全球资本市场的震荡中,真正的机会或许正隐藏在动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