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男孩被误诊矮小症打了2940针
【14岁男孩被误诊矮小症打了2940针】近日,河南郑州。家长李女士反映,两年前儿子因身材较同龄人矮小,到医院检查,被医生误诊为“矮小症”,注射生长激素半年后确诊I型糖尿病,余生需每日注射4针胰岛素维持生命。。李女士提供的司法鉴定书显示,患儿“矮小症”诊断错误,医院对患儿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过错与患儿的损害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错为次要原因。当地卫健委称,相关事宜已转交涉事医院处理。院方称正走司法程序,会按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责任。2023年,14岁的小宇因身高较同龄人矮小,被母亲李女士带至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这家在当地颇具权威的医院,仅通过简单测量便诊断小宇患有“矮小症”,建议立即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尽管对诊断存疑,但出于对医生的信任,李女士同意了治疗方案。治疗开始后,小宇的生活被密集的注射填满。医生开具的方案要求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生长激素,具体剂量根据体重调整。在近200天的时间里,这个少年平均每天要接受近16针注射,针眼遍布手臂、腹部和大腿。孩子曾偷偷对父亲说:“爸爸,我觉得自己像个针板。”然而,痛苦的治疗并未带来预期的“长高奇迹”。小宇的身高【14岁男孩被误诊矮小症打了2940针】近日,河南郑州。家长李女士反映,两年前儿子因身材较同龄人矮小,到医院检查,被医生误诊为“矮小症”,注射生长激素半年后确诊I型糖尿病,余生需每日注射4针胰岛素维持生命。。李女士提供的司法鉴定书显示,患儿“矮小症”诊断错误,医院对患儿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过错与患儿的损害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错为次要原因。当地卫健委称,相关事宜已转交涉事医院处理。院方称正走司法程序,会按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责任。2023年,14岁的小宇因身高较同龄人矮小,被母亲李女士带至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这家在当地颇具权威的医院,仅通过简单测量便诊断小宇患有“矮小症”,建议立即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尽管对诊断存疑,但出于对医生的信任,李女士同意了治疗方案。治疗开始后,小宇的生活被密集的注射填满。医生开具的方案要求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生长激素,具体剂量根据体重调整。在近200天的时间里,这个少年平均每天要接受近16针注射,针眼遍布手臂、腹部和大腿。孩子曾偷偷对父亲说:“爸爸,我觉得自己像个针板。”然而,痛苦的治疗并未带来预期的“长高奇迹”。小宇的身高增长微乎其微,反而逐渐出现多饮、多尿、体重骤降等异常症状。李女士回忆:“他每天要喝掉一大桶水,晚上要起夜五六次,体重从52公斤掉到45公斤。”察觉到不对劲后,她立即带孩子回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血糖值飙升至28mmol/L(正常值3.9-6.1mmol/L),被确诊为I型糖尿病。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李女士申请了司法鉴定。2025年11月公布的鉴定报告显示:医院对“矮小症”的诊断存在重大错误。经重新评估,小宇的身高虽偏矮,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不符合“矮小症”标准。鉴定认为,医院的诊疗行为与糖尿病发生存在因果关系,但过错比例为“次要原因”,主要原因与患儿自身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这一结论引发了广泛质疑。内分泌专家指出,I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导致,生长激素不会“直接”致病,但会通过升高血糖成为“加速器”。“如果孩子本身有遗传风险,长期大剂量注射生长激素,就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比喻道。
更令人心寒的是医院的态度。面对鉴定结果,涉事医院仅表示“正在走司法程序,会按法院判决承担责任”,未主动提出赔偿或道歉。当地卫健委的回应同样敷衍:“已转交医院处理。”这种“公事公办”的冷漠,让李女士感到愤怒:“他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毁了我儿子的一生!”
小宇的悲剧并非孤例。近年来,生长激素滥用现象屡见不鲜:马鞍山一名女孩被误诊“染色体异常”打生长激素5年,导致性早熟;某三甲医院曾为12岁男孩开具每日3针的高剂量方案,引发严重骨质疏松。
根据《矮小症诊疗指南》,生长激素治疗前需严格筛查禁忌症,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肿瘤风险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关键步骤常被忽视。小宇的病例显示,医院在治疗前未进行全面的血糖监测和遗传风险评估,仅凭身高数据就开具处方。
“生长激素不是‘增高神药’,而是处方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强调,“即使确诊矮小症,治疗方案也应个体化,频繁注射可能增加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风险。”
小宇的遭遇,折射出当下社会对身高的畸形追求。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量年均增长23%,其中约35%的病例存在误诊或过度治疗。家长们抱着“宁可错治,不可错过”的心态,将孩子推向医疗风险的边缘。
“健康比身高更重要。”李女士含泪说,“现在孩子每天要测4次血糖,注射4针胰岛素,书包里永远装着糖果防低血糖。他才14岁啊,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这场悲剧也为医疗行业敲响警钟。最高检已将“过度医疗”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多地开展专项整治,严查生长激素滥用。专家呼吁,应建立更严格的诊疗规范,强制要求治疗前进行基因检测、糖耐量试验等筛查,并将医疗纠纷处理纳入医院考核。
2940针,刺破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身体,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医疗行为沦为“流水线作业”,当“长高”成为唯一标准,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小宇的故事仍在继续。他需要终身与糖尿病作战,而这场医疗事故的责任认定,或许还要经历漫长的司法程序。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任何医疗决策都应以科学为基、以人文为魂。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2940针”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