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天才大搞“儿童社交”的三宗罪
【小天才大搞“儿童社交”的三宗罪】近日,一则“小天才大搞‘儿童社交’的三宗罪”的深度调查引发全网热议。这款占据儿童智能设备市场31.1%份额的“独角兽”,其社交功能被曝存在诱导攀比、滋生灰色交易、加剧网络沉迷三大隐患。当“碰一碰加好友”的清脆提示音成为校园新流行语,当儿童手表里的虚拟货币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这场由科技企业主导的“社交实验”,正在将未成年人推向失控的深渊。“为了冲上‘社交达人榜’,我暑假每天刷够4小时。”12岁的武汉男孩小宇(化名)展示着手表里的排行榜,屏幕顶端“LV.18大佬”的金色徽章格外刺眼。这个以点赞数量论英雄的封闭系统,正在将儿童社交异化为数据竞赛。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指出:“当‘朋友’数量成为炫耀资本,孩子们会陷入‘点赞焦虑’,甚至通过编造虚假身份、购买水军刷量等手段获取认同。”这种异化在二手交易平台显露无遗。搜索“小天才账号”,数百条“满级账号出售”“代刷点赞”的帖子映入眼帘,标价从50元到300元不等。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卖家竟是同龄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经营“账号代练”生意,有位初二学生甚至月入过千元。当记者询问“是否影响学习”时,14岁的卖家小凯(化名)满不在乎:“反正爸妈也不知道,比做作业赚钱快多了。”在杭州某小学门口,10岁的朵朵(化名)向记者展示她的“手表小店”:用虚拟货币购买的电子贴纸、手绘表情包、甚至“代写作业”服务,构成一个微型地下经济体。这个本该用于安全通讯的设备,如今充斥着“代拍视频1元/条”“账号出租5元/小时”的交易信息。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交易涉及真实金钱——通过手表内置的支付功能,孩子们可以直接用家长账户完成消费。“我们班有同学靠卖游戏攻略赚了2000多。”上海某重点小学教师王女士透露,有学生用赚来的钱购买游戏皮肤,甚至在直播间打赏主播。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正在蔓延:当“赚钱能力”取代“品德表现”成为孩子间的谈资,当“小老板”“土豪”等成人世界的称谓在校园流行,教育的根基正在被悄然动摇。
在广州某儿童医院心理科,11岁的阳阳(化名)蜷缩在角落,手腕上的手表不断闪烁着新消息提示。这个被诊断为“网络社交障碍”的男孩,曾连续72小时盯着手表屏幕,只为等待某个“好友”的回复。主治医师陈医生展示的脑电图显示,阳阳对社交提示音的反应强度,竟与吸毒者看到毒品时的脑区激活模式高度相似。
这种沉迷并非个例。小天才手表内置的“兴趣圈子”功能,通过算法不断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北京消费者协会2025年调查显示,68%的受访儿童表示“会忍不住频繁查看手表”,43%承认“曾因手表影响学习”。更讽刺的是,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诱导沉迷,但手表商城里“防沉迷破解教程”的下载量仍居高不下。
面对质疑,小天才公司回应称“已采取年龄分级、消费限额等措施”。但记者实测发现,所谓“家长管控”存在诸多漏洞:孩子可通过重置手表绕过使用时长限制,用同学账号登录规避内容过滤,甚至利用系统漏洞修改定位信息。更关键的是,其封闭的生态系统形成天然壁垒——不同品牌设备无法互通,迫使家长被迫选择小天才,这种“技术绑架”正引发集体诉讼。
“儿童社交不是法外之地。”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强调,企业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逃避责任。他呼吁建立跨平台统一标准,强制开放基础通讯功能,同时要求社交功能必须经家长双重验证。事实上,欧盟已出台《儿童数字权益法案》,明确规定智能设备社交功能需通过伦理审查,这为我国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杭州某小学的“无手表日”活动现场,孩子们用彩笔在纸板上画出心中的理想社交:没有排行榜、没有虚拟货币,只有面对面的游戏和真诚的笑脸。该校校长的话发人深省:“我们不是要禁止科技,而是要防止科技异化人性。真正的社交,应该发生在操场的追逐里,在课堂的讨论中,在家庭的晚餐桌上。”
这场争议暴露的,不仅是某个企业的产品缺陷,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困境。当算法比父母更懂孩子,当虚拟社交取代真实陪伴,我们是否正在用科技亲手摧毁下一代的情感能力?或许正如那位在诊所哭泣的母亲所说:“我不要孩子成为社交达人,我只希望他能拥有一个没有屏幕的童年。”在这场科技与童真的博弈中,每个成年人都该反思:我们究竟要给孩子留下怎样的世界?是充满算计的虚拟竞技场,还是保留着温度与真诚的成长乐园?答案,就在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家企业的选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