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批“表演式忙碌”
【人民日报批“表演式忙碌”】“华而不实,耻也。” 这句古训在今天的一些工作场合中正被遗忘。表演式忙碌 —— 这种看似勤奋实则无效的工作方式,正遭到社会各界的痛批!当职场变成秀场,当加班成为加戏,这不仅是个人的作风病,更是一个必须根治的管理问题。“每到凌晨 12 点半领取夜餐的时间,机关楼的‘夜餐领取机’前就排起了长队,几乎各科室都有人员出现。”《解放军报》曾这样描述表演式加班的盛况。与此同时,朋友圈也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图文:“漆黑的夜色衬托着办公室明亮的灯光,烟灰缸里参差不齐的烟头,配以‘终于忙完’‘第 N 个通宵’等开头的文字”。表演式工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人上班时间 “摸鱼”,深更半夜却晒加班照;有人擅长 “领导不在我不在,领导不走我不走”;有人执着于 “造亮点”“建门面”,在领导面前口号喊得响,落实工作却一阵风;更有人把简单工作复杂化,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拖成几个小时,将 “计划式忙碌” 当成 “苦劳”。
表演式忙碌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它首先会影响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消磨干事创业激情。当表演比实干更受欢迎,真正努力的人也会逐渐失去动力。其次,它会严重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工作的快速推进,伪勤奋挤占了本该用于真正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它会污染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让人产生 “老实做事的不如会花言巧语的,勤恳工作的不如会取悦上级的” 错误观念,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华而不实,耻也。” 干工作重要的不是 “作姿态”,而是 “在状态”。出工不出力的表演式忙碌,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效,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损害真正干事创业者的干劲,贻误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表演式忙碌现象滋生的原因多样。一方面是个人的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坦言:“一些人上班时间磨洋工,下班才开始做事,摆出一种超级勤奋的加班姿态,天天加班就是为了表现给领导看”。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为了博取领导的好感,费尽心思溜须拍马,故意装出积极的一面,想用 “伪勤奋”“伪加班”,为自己挣得 “敬业” 的光环和评优评先的筹码。另一方面,单位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缺位失能。观察发现,越是质效评价机制完备的单位,“表演式” 工作越难有生存空间;反之,业绩难以量化或者评价机制不完备的单位则成为 “表演式” 工作泛滥的重灾区。有些领导不将业绩实效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反而把个人的喜好掺杂其中。
要识别 “装忙” 还是 “真忙”,其实也不难。因为所有 “装忙” 的人,都是 “两面人”: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一套,实际一套。“装忙” 的人有几种典型特征:一是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对于领导交办的事情或上级部署,高度重视,马上就办,争分夺秒,完成得又快又好,而对于下级和群众的诉求,却总是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二是对人热情,对事不热情,对待前来办事和咨询的群众,端茶倒水、嘘寒问暖,满腔热情,满口应承,但回头就抛之脑后,只开空头支票,不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对过程积极,对成效不在乎,每做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视形式,扩大宣传,制造轰动,然后就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嘴上高调,行动迟缓,效率低下,成果寥寥。
面对表演式忙碌的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已经行动起来。美的公司要求员工 18:20 分后必须下班,同时严禁内部沟通使用 PPT,严禁各类喊口号、举拳头等形式主义的六条禁令。湖南常德持续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对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划下 “硬杠杠”。港中坪村村干部刘桂英表示,现在要填的报表比去年又少了 1/3,省下来的时间都用于 “走出村部,走到田间,走到屋场,走到老百姓家里去!” 防范 “表演式” 工作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建设。“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 当领导摒弃 “拼演技” 的行为,既重视实干,也重视实干的人,单位自然会形成苦干实干的氛围。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 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党员干部唯有把责任当做使命、以行动践行诺言、用实事验证实干,杜绝虚耗空转,摒弃浮华的 “表演式” 工作状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往无前克难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毕竟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的从来都是 “实干家”,而不是会作秀的 “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