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13日电(记者 崔隽)纵观全运会和粤港澳体育交流历史,十五运的创新突破和里程碑意义有哪些?面向未来,十五运会给大湾区留下哪些制度性资产?当十五运会效应持续放大,应如何看待民间对大湾区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呼声和期望?
如果以更宏观的视野打量十五运会,会发现其意义已远超一场体育盛会。近日,中国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暨南大学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教育促进会会长卢文刚接受香港新闻网采访,在历史坐标和未来图景中深度解码十五运。

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东道主广东、香港、澳门体育代表团同时入场。(香港中通社记者谢光磊 摄)
开创全运会历史的新起点
香港新闻网:粤港澳体育交流历史悠久。以粤港之间为例,早在1907年,香港皇仁书院足球队与广州岭南学堂足球队就曾在广州康乐园进行足球赛。改革开放后,省港杯也是几代粤港民众难忘的集体记忆。在您看来,这种绵长的体育连接为十五运会提供了哪些助力?
卢文刚:粤港澳三地由于地缘、文化、亲缘相近,体育交流和人流往来非常充分,形成坚实的民间融合基础。同时,过往如广州承办的六运会、九运会乃至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也都为区域体育协作与融合积累了经验。

粤港体育交流历史悠久。图为1979年广东队员欧伟庭打进省港杯历史上的第一个进球(图源:广州日报)
与之前的体育交流相比,十五运会实现了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制度“软对接”同步推进,标志著三地协作进入了“共创、共建、共享”的更高和更新阶段,也是大湾区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全家总动员”,集中展现并赋能加速了三地的深度有机融合。
香港新闻网:全运会是中国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运动会,自然也见证了港澳与内地体育融合的不断深化。1987年,广东六运会首次大规模正式邀请港澳同胞参与国家级体育盛会。1997年,香港回归同年,自行车名将黄金宝在上海八运会男子公路自行车赛中,为香港赢得了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2001年广东九运会,澳门特区首次组团参加全运会……纵观历届全运会,您认为十五运会在筹办和举办机制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卢文刚:最核心的创新是“国家主办、三地联合承办”的机制,突破了以往由单一城市承办的模式,开创了全运会历史的新起点。尤其是跨境综合运动会指挥体系四级架构、“1+4”联络机制的创建运行,都是过往从未实现的。
在赛事设计上也有创新。十五运会有意识地设计跨境赛事,比如自行车比赛要跨越港澳大桥、完成6次通关。为什么非要“知难而进”?其意义远超体育竞技本身,集中展示了三地跨境服务与治理协同的高水平,预示著三地在旅游、商务、金融等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已具备坚实基础。

11月8日,全运会公路单车男子个人赛决赛在港珠澳大桥举行,赛道全长230公里,是十五运会唯一横跨粤港澳三地的赛事。(香港中通社记者谢光磊 摄)
另外,赛事设计也较好地响应了全民健身的理念,设置了许多群众赛事活动,群众体育赛事运动员从81岁到8岁,都能广泛参与进来,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紧密结合。
在办赛理念和执行上,十五运会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在开幕式这一最复杂的管理场景中已得到大家的点赞,为后续赛事树立高标准。此外,十五运会超九成比赛场馆都是由现有场馆更新改造而来,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和全运村、活化运用港澳场馆,既是湾区务实简朴的一贯作风,也是一项可持续的创新。
以现在赋能未来,为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提供示范
香港新闻网:体育赛事短暂,但余韵悠长。从更长远来看,十五运会将为大湾区长效融合留下哪些制度性资产和宝贵经验?
卢文刚:十五运“以现在赋能未来”,能够留下的东西已远超体育范畴,其制度性资产具有示范和启发意义。尤其是十五运实现的科技赋能和探索出的协同决策、联合实施整套工作机制,为未来其他更复杂领域的深度融合树立了先例,铺垫了基础。

港珠澳大桥海关关员对行李X光机进行测试。(图源:中国拱北海关网站)
例如,在经济与商务方面,无感通关的经验可促进跨境商业便利化;在公共服务与防灾减灾方面,赛事中成熟的协同预警和应急机制,可直接借鉴用于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在公共安全和教育合作等方面,赛事也成功证明了三地可在尊重制度差异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协同。
十五运的成功是以事实证明,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完全有能力圆满解决跨制度协作的难题,高效完成重大任务,湾区三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这将为三地各界注入强大信心,激励相关思考和行动:“体育赛事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自己所处的领域为何不可呢?”
香港新闻网:十五运会开赛以来,我们关注到有来自媒体、学界和民间的声音,提议大湾区申办2036年奥运会。实际上,香港智库机构在3月就曾刊文分析,大湾区“唯缺一场国际盛事,一场把全世界带来大湾区,亦让大湾区以其风姿绰约贡献世界的盛事”。另据香港《信报》11月初报道,两年前由法律界、体育界及学术界人士组成的“2036工作小组”,已撰写可行性报告并向港府提交意见,初步反应正面。在小红书等社媒平台,网友对此话题也颇有讨论热情。您怎么看这番舆论现象?
卢文刚:这种呼声首先源于社会各界对十五运组织工作、三地协作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反映了群众、专家和实业界对大湾区未来发展更高的期待和更足的信心。
从现实可行性上看,大湾区城市公共服务与治理水平走在全球前列,体育的群众文化基础好,过去承办大赛的经验也丰富,这次十五运也是为承办更大规模赛事进行了成功演练,积累了新的经验。
如果大湾区未来申奥,势必会掀起三地新一轮深度融合,不仅会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更是获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特别是展示“一国两制”重大成就的绝佳机会和平台,其综合效应与深远意义将远超体育本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