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超65℃ 塑料盒会释放有害物质
【温度超65℃ 塑料盒会释放有害物质】一份热气腾腾的外卖,是当代快节奏生活的写照。但当温度超过65℃,那些承载美食的塑料容器,可能正在悄然释放健康隐患。“男子日均点外卖 2.5 次患病需终身服药” 的话题曾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塑料餐盒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实验证明,当温度超过 65℃时,一些塑料外卖盒确实会释放有害物质。这并非危言耸听。在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博士生李超通过模拟外卖使用场景发现,标注 “PS6” 的聚苯乙烯材质餐具在接触 100℃沸水约十分钟后,便开始释放长链烷烃。
每天与塑料餐具打交道,却很少有人留意盒底那个小小的三角符号。这个 “塑料身份证”,是守护我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1 号 PET” 常见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耐热性差,最高使用温度不超过 70℃。装热水容易变形并溶出有害物质,更不能用它来装食用油,这会使得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量比装水时增加近 20 倍。“5 号 PP”(聚丙烯)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可耐受 130℃高温,熔点达 200℃,是唯一可微波加热的塑料材质。但专家提醒,即便是 PP 材质,也仅能保证有害化学物质迁移量符合安全标准,高温下仍可能导致微塑料释放。“6 号 PS”(聚苯乙烯)常用于一次性泡沫餐盒和餐盘,耐热性不能超过 65℃。在实验中,它接触高温后会释放有害物质长链烷烃。
当热汤、热菜与不合格的塑料容器相遇,可能释放出哪些有害物质?塑化剂是其中之一,它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为代表。这类物质会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存在提高癌症风险的可能性。制作 PET 塑料瓶过程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 “锑” 同样值得警惕。锑具有生物毒性,可通过皮肤、消化道等路径进入人体,对皮肤、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或器官造成损害。虽然小剂量的锑对人体影响不明显,但它存在一定的蓄积作用,长期慢性摄入,会给人体各器官、各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伤。最新研究发现,微塑料释放同样不容忽视。即便标注 “微波炉适用” 的 5 号聚丙烯餐盒,在高温环境下仍可能导致微塑料释放。
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使用习惯,其实暗藏风险。用饮料瓶分装食用油并放在炉灶周围,是危险行为之一。高温环境会急剧加剧饮料瓶中有害物质的迁移与扩散。带着塑料袋微波食物,同样不够安全。只有 5 号 PP 材质的塑料才可以放进微波炉,而且加热时通常需要拿掉盒盖,因为盒盖可能不是 PP 材质。用钢丝球刷洗塑料饭盒也不可取。这会破坏塑料的完整性,增加低分子化合物迁移的可能性。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人用塑料饮料瓶装大米、调味料等食物,一用就是大半年甚至好几年。实际上,瓶装水的保质期不仅是饮品保存的极限,也是塑料瓶本身的保质期。
面对潜在风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看清材质标识是关键。消费者应认准盒体上的标识,根据盛放食物的温度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餐具。正确加热至关重要。如果需要微波加热,应将食物转移到陶瓷或玻璃器皿中。一些可进微波炉的餐盒盒体是 PP 材质,但盒盖可能不是,因此加热时需要拿掉盒盖。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通常一次性餐盒没有非常高的安全标准,其制作出来的目的,就是盛装一次温度较高的、可能有油的食物,在这个条件下使用是安全的。专家建议,外卖餐盒可优先选择纸质或铝箔材质。目前,耐高温新型包装等环保替代品已逐步进入市场,但因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推广速度相对缓慢。
我们不必 “谈塑色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占杰表示,执行标准的食品接触用塑料制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谨慎永远不会多余。下次当你准备将热气腾腾的外卖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时,不妨先看一眼餐盒底部的数字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