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湾鸡”癫出圈 内胆是10后小孩哥
【“大湾鸡”癫出圈 内胆是10后小孩哥】近日,广州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以憨态可掬的“癫萌”形象横扫全网,被网友戏称为“大湾鸡”。这场始于“海豚变鸡”的乌龙狂欢,意外成就了体育盛会与年轻一代的双向奔赴——当8公斤重的布偶头套下露出40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人们发现,撑起这场文化盛宴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龄14岁的武校少年。“这分明是白切鸡和豉油鸡!”开幕式直播画面中,白色“喜洋洋”与粉色“乐融融”顶着三色浪花造型的“鸡冠”,圆润的身躯在场地间蹦跳,瞬间点燃网友的创作热情。设计师刘平云团队原本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试图通过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三色浪花象征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却因造型与广东饮食符号“鸡”的强烈关联,意外触发了一场全民解构狂欢。“广东人DNA动了”“设计师终究败给了干饭人”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网友将吉祥物P成举着菜刀的“厨师鸡”、戴着墨镜的“社会鸡”,甚至衍生出“王老鸡”凉茶、“金鸡送福”珠宝等商业二创。组委会敏锐捕捉到这股民间热情,不仅官方账号转发表情包,更推出“小鸡运动会”系列短视频:吉祥物踩着滑板穿梭珠江、戴着拳击手套比划,配文“鸡(激)情开赛,等你来战”,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这场乌龙背后,暗藏地域文化的深层共鸣。中华白海豚作为珠江口旗舰物种,承载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情怀;而“无鸡不成宴”的广东饮食传统,则让“鸡”成为刻进DNA的文化符号。当海豚的灵动撞上鸡的烟火气,两种意象的碰撞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正如传播学专家李薇所言:“这像极了广东人喝早茶,既要茶道的仪式感,又离不开虾饺的烟火气。”当“大湾鸡”装置与木棉花装点广州街头时,很少有人想到,那些在开幕式上蹦跳整晚的“小鸡”,是来自河南鹅坡武术学校与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的40名学生。这些“10后”少年从2025年8月1日起,每天在40℃高温下排练8至10小时,一件布偶头套重达8公斤,内层密不透风,脱下时往往汗流浃背。
“最初选的是年龄较大的学生,但皮套尺寸偏小,最后只能让12至15岁的孩子上阵。”鹅坡武校总指挥王华辉透露,导演组原设计武术动作,却发现孩子们穿上皮套后施展不开,索性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个决定意外成就了“史上最癫吉祥物”——摘下头套的少年们或模仿小鸡啄米,或突然躺地撒娇,甚至与观众玩起“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天真烂漫的举动被镜头捕捉,成为全网传播的经典画面。
“有次摔倒后头套卡住脖子,我急中生智滚了两圈,结果观众以为我在表演杂技。”14岁的扮演者李明轩笑着回忆。这些武校少年虽平均年龄仅14岁,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坚韧:佛山校区副校长张莹嫣提到,孩子们训练间隙还要补文化课,晚自习教室里常能看到他们边擦汗边写作业的身影。“文化课老师跟着排练队跑,见缝插针地讲课,这是对孩子们沉甸甸的爱。”
“大湾鸡”现象揭示了当代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严肃叙事往往不如“意外错位”动人。当高冷的体育盛会碰撞市井幽默,当官方设计接纳民间解读,这种反差感成为打破圈层的利器。数据显示,话题爆发后全运会搜索量增长300%,志愿者报名人数较往届激增40%,其中不乏因“小鸡”萌点关注赛事的年轻人。
“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设计师刘平云的感慨,恰与少年们的实践形成呼应。这些武校生用汗水浸透的表演证明:文化传播无需完美无缺的符号,当年轻一代以自由、真诚的姿态参与其中,即便是“指豚为鸡”的乌龙,也能转化为凝聚共识的温情力量。正如网友“湾区小张”的评论:“以前觉得运动会离我们很远,现在看着满街的‘小鸡’,突然觉得全运会就是我们身边的事。”
当“大湾鸡”涂鸦墙成为广州新晋网红打卡点,当周大福“金鸡送福”系列珠宝卖断货,这场始于误会的狂欢,已演变为关于文化认同的集体创作。40名武校少年用8公斤重的头套扛起文化传播的重任,他们或许不懂“文化自信”的宏大叙事,却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了何为“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允许调皮、接纳瑕疵,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文化盛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们脱下头套时满脸通红,但眼睛亮得像星星。”王华辉的描述,恰是这场狂欢最动人的注脚。当海豚与鸡的意象在湾区上空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卡通形象的走红,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如何用幽默化解隔阂、用温情凝聚共识的生动样本。正如珠江畔那句标语所言:“全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赛场,更是每个人的舞台。”而这群在头套里挥洒汗水的少年,无疑为这个舞台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