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消费火了
【情绪消费火了】在上海黄浦区一家商场的 “快乐礼品屋” 前,挑选买单的消费者络绎不绝。王女士拿着刚买的商品笑着说:“产品配色比较多巴胺,比较吸引我。” 店长班朝阳发现,含有祝福意义的文字梗产品、宠物相关创意毛绒挂件正成为销量冠军。情绪消费正在席卷中国市场。近期发布的《2025Z 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56.3% 的年轻人选择 “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一比例较 2024 年增长了 16.2 个百分点。情绪消费已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报告显示,满足情绪价值的五大热门类别包括毛绒玩具、香薰、解压玩具等实物消费;演唱会、脱口秀、心理咨询等体验消费;迪士尼陪玩等社交消费;数字头像、数字宠物等数字消费;以及各类联名 IP 消费。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仅 10 月 10 日至 20 日,潮玩垂类下单人数同比增长 100%。今年双十一,京东平台潮流盲盒成交额更是同比激增 6 倍。
数据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 “情绪价值”,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此买单。Z 世代已成为情绪消费的绝对主力。《2025Z 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显示,年轻人月均情绪消费支出达 949 元。38.6% 的年轻人在 2025 年双十一增加了消费预算,北上广深地区这一比例高达 45.15%。艾媒咨询 CEO 张毅指出,这场消费爆发是青年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节奏生活中,情绪补给已成为年轻人的刚需。
泡泡玛特的忠实粉丝肖女士道出了情绪消费的核心逻辑:“LABUBU 满足了她的情绪价值,整个系列买回来放在家里装饰,光是看着也会感到满足。” 三六零创始人周鸿祎曾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讨论过为玩偶添加 AI 功能,王宁的回答令人深思:“无用就是有用。” 周鸿祎解读道:“如果你买了一个会说话的泡泡玛特,你可能有一个就够了,对吧?但是它现在没有这个功能,大家反而会把很多情绪和感情寄托在上面,可能会买很多个。”
除了潮玩,更多情绪消费形态正在涌现。二手平台上,奶茶包装袋、奶茶杯套悄然走红,被标价从 1 元到 50 元不等,部分限量款甚至被炒至百元。26 岁的橘子从去年 4 月至今已收集了上千个奶茶袋子。“出了新品就是为了袋子才去买的奶茶。” 他甚至专门买了货架来堆放这些袋子。90 后上班族友友收集了近 200 个奶茶袋。她和同事经常互换袋子:“这就像集邮,是一种社交。”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已达 2.3 万亿元,预计未来四年将突破 4.5 万亿元。有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情绪消费规模已达到 2 万亿元,预计 2029 年将突破 4.5 万亿元。这场由 Z 世代主导的消费革命已经成形。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这些现象反映了消费升级的趋势。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更注重产品带来的情感附加值。
情绪消费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竞争,使各年龄段人群普遍面临多重压力。有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8 成的受访者表示自身存在压力,其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感觉压力较大。心理学从业者宁女士分析,收集奶茶袋等行为符合年轻人对 “仪式感” 和情感寄托的需求。“每代人都有疏解情绪的方式,无论是盲盒、攒金,还是奶茶袋,这些小物件成为情感锚点,缓解焦虑,属于正常心理表现。”
面对情绪消费的兴起,品牌和平台积极调整策略。今年双十一,各电商平台都将融入价值观与共鸣的内容加载进商品,印证了 “情绪契合,到价值认同,再到消费决策” 的新型链路。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情绪经济一直存在。由于年轻人群体中的单身人口增加,社交相对减少,未来,年轻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地为情绪增加开支。” 朱克力预测,未来情绪经济将呈现多元化、细分化和深度化的发展趋势,可能拓展到虚拟陪伴、情感疗愈服务等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