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消费火了
【情绪消费火了】近日,情绪消费火了!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六成愿买单,2025年相关人群占比同比增长 16.2%。潮玩、养生等品类热销,涵盖实物、体验等多类型,成年轻人消费新潮流。据《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56.3%的年轻人选择“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一数据较2024年激增16.2个百分点,折射出当代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然,每周都会光顾公司楼下的“解压盲盒机”。他展示着手机里的消费记录:“199元抽10次,能开出会发光的减压骰子、带香氛功能的捏捏乐,甚至还有心理咨询体验券。”这种“不确定性的快乐”正在年轻群体中蔓延——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0月10日至20日潮玩垂类下单人数同比增长100%,其中78%的消费者明确表示“购买动机是缓解工作压力”。实体消费场景同样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北京朝阳区某沉浸式戏剧餐厅将《红楼梦》剧情与餐饮结合,消费者需提前两周预定“黛玉葬花”主题包厢。负责人聂澄澄透露:“95后顾客占比达82%,他们不仅为美食买单,更在寻找脱离现实的精神栖息地。”这种“体验溢价”现象在多个领域显现: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疗愈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340%,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酒店客房价格可达普通房型3倍。“每天通勤3小时,加班到凌晨是常态,买只会摇尾巴的电子宠物狗,至少能让我在深夜回家时感受到陪伴。”28岁的程序员张磊道出了许多都市青年的心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5年调研显示,18-35岁群体中,63%存在中度以上焦虑情绪,而情绪消费产品使用者的抑郁指数较非使用者低41%。这种心理需求催生出独特的消费逻辑。在成都太古里,“失恋博物馆”内陈列着1327件“爱情遗物”,每件展品旁都配有二维码,扫描后可听到捐赠者讲述心碎故事。创始人陈默表示:“这里不是悲伤的收容所,而是通过艺术化重构帮助年轻人完成情感仪式。”该馆年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衍生出的“情感修复工作坊”单次收费达888元仍供不应求。
面对汹涌的情绪消费浪潮,企业正在重构商业逻辑。东莞哈一代娱乐文化集团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如意骢”马年主题潮玩,这款融合传统生肖与赛博朋克风格的产品,预售期间已收获12万订单。董事长肖森林坦言:“现在设计团队60%的精力用于研究00后的‘情绪密码’,比如将‘发疯文学’转化为产品slogan。”
服务领域同样经历着变革。上海“奇思妙想减压馆”内,呐喊尖叫区、颠倒屋等12个主题空间构成情绪释放矩阵,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疗愈策展人”等新职业的兴起,这些持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正将情绪服务推向标准化、产业化——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情绪服务类订单量同比增长580%,复购率达37%。
当广州白领黄琪在“双11”花费千元购买香薰机时,她坦言:“这不是冲动消费,而是对生活品质的投资。”这种观念转变在数据中得到印证:艾媒咨询报告显示,73%的消费者认为“情绪消费是自我关怀的必要支出”,仅有9%的人承认“存在过度消费行为”。
但市场繁荣背后也暗藏隐忧。某解压玩具厂商被曝使用劣质塑料,导致多名儿童过敏;部分心理咨询类APP存在资质造假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情绪消费不应成为智商税的温床,消费者需警惕‘伪疗愈’产品。”
据《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预测,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突破4.5万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Z世代“悦己经济”与银发族“怀旧消费”的双重驱动——在成都人民公园,老年茶客为“复刻80年代国营茶馆”场景的下午茶排队两小时;而在B站,虚拟偶像演唱会单场打赏收入超千万元。
“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是情绪共鸣的竞争。”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能否提供情感价值将成为品牌存续的关键。”这种转变在资本市场已现端倪:2025年前三季度,情绪科技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320%,涉及AI心理陪伴、沉浸式娱乐等多个赛道。
从北京798艺术区的“情绪回收站”,到深圳“发呆大赛”的走红,这场消费革命正在重塑社会关系。当年轻人愿意为“无用的美好”付费时,他们实际上在购买一种对抗异化的生活方式。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情绪消费不是消费主义的堕落,而是个体在高压社会中寻找主体性的尝试。”
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每个解压玩具的挤压声、每场脱口秀的欢笑声、每次心理咨询的倾诉声,都在共同谱写着一曲关于人性尊严的时代交响。当市场学会用温度丈量价值,当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达成和解,或许我们终将见证:最好的消费,从来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真诚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