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气氛这块还得看大学生
【搞气氛这块还得看大学生】2025年11月9日晚,广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灯光璀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在此盛大启幕。当《气势如虹》的会歌旋律响起,2950名身着“碧青绿”制服的大学生志愿者同步跃动,以持续6小时的饱满热情点燃全场。他们被称为“最强氛围组”,用青春的律动让这场体育盛会从开场便充满活力,网友直呼:“搞气氛这块,还得看大学生!”开幕式当晚,志愿者的工作从暖场环节便拉开序幕。当《我们都在这里》的志愿者主题曲响起,看台上的“小海豚”们(志愿者昵称)同步挥舞荧光棒,以整齐的舞蹈动作带动观众席氛围。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郝予童在社交媒体分享:“从暖场到节目结束引导离场,我们连续6小时保持跳跃、欢呼,喉咙喊哑了,双腿站麻了,但看到全场观众跟着节奏挥动双手,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这种热情并非偶然。为确保服务效果,广东赛区执委会组织了5场全要素演练、3场专项培训,涵盖观众引导、应急处置、礼仪规范等内容。暨南大学志愿者林丹蓥回忆:“上岗前我们反复练习粤语服务用语,连微笑的弧度都经过严格训练,只为让港澳嘉宾感受到家的温暖。”
本届全运会是粤港澳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赛事,也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81名港澳志愿者跨越地域界限,与内地学子共同编织服务网络。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许文博在社交平台写道:“当听到观众用粤语对我说‘多谢’时,突然明白,我们不仅是志愿者,更是大湾区文化交融的使者。”
这种交融在开幕式上尤为显著。华南农业大学的3名学生担任粤港澳体育代表团引导员,他们身着融合岭南刺绣与现代设计的礼服,引领三地代表团同步入场。澳门城市大学志愿者梁海琳感慨:“能够在家门口参与国家级赛事,看到港澳旗帜与五星红旗共同飘扬,这种归属感让我热泪盈眶。”
本届全运会共招募6.2万名志愿者,规模为近五届之最。他们分布在竞赛组织、礼仪接待、技术保障等19个领域,形成一张覆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技术保障的“硬核”支持: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团队为赛事提供网络安全保障,方滨兴院士领衔的专家组72小时轮班值守,确保赛事数据零泄露。
医疗急救的“秒级响应”:香港都会大学27名急救护员配备智能手环,可实时定位并呼叫支援,在马拉松游泳项目中成功处置3起运动员抽筋事件。
无障碍服务的“细节控”:南方科技大学志愿者为听障观众配备手语翻译APP,在田径赛场设置震动提示装置,让特殊群体同样感受赛事激情。
这种专业精神在开幕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圳技术大学739名志愿者经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评三轮筛选,在足球赛事中实现“零差错”引导。志愿者魏美娟在日志中写道:“当发现一位老人迷路时,我们通过方言沟通快速联系家属,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比拿到金牌更珍贵。”
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各高校在“志愿者之家”开设“小海豚思政工作坊”,通过理论研学、场景体验、价值践行三维课程,引导青年在服务中深化家国情怀。中山大学澳门志愿者黄俊瀚与香港同学共同设计粤语服务手册,在交流中发现“原来我们都喜欢喝凉茶”。10月29日,近400名生日志愿者在“志愿者之家”共庆生日,暨南大学香港学生李均泽策划的“时光胶囊”环节,让大家写下对湾区未来的期许。广州大学法学院李雨涵在服务中收到观众手写感谢卡:“你们让广州更温暖。”这句话让她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志愿者,更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
开幕式当晚,一个细节引发全网热议:志愿者与执勤警察在退场时互相击掌。赖同学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瞬间:“警察叔叔说‘注意安全’,我们回应‘您辛苦了’。那一刻,钢铁守护与春风服务完成了最美的共振。”
这种共振背后,是6.2万名志愿者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的无缝协作。在马拉松游泳赛场,志愿者与救援队建立“30秒应急通道”;在足球赛事中,志愿者与安保人员共享人流热力图,提前30分钟疏导观众。正如全运会组委会负责人所言:“志愿者的微笑是软实力,但背后的协同机制才是硬支撑。”
当开幕式烟花照亮夜空,2950名“小海豚”的6小时坚守成为永恒记忆。他们中,有人推迟实习机会,有人带病坚持上岗,有人将服务经历写入毕业论文。香港志愿者姚正诺在朋友圈写道:“当看到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在开幕式交融,我突然明白,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场青春盛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湾区青年的集体成长。正如网友评论:“他们用6小时证明,当00后扛起责任,不仅能搞气氛,更能创造历史。”如今,随着赛事推进,6.2万名志愿者仍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的故事,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动人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