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开车时嘴里叼牙线棒被处罚
【男子开车时嘴里叼牙线棒被处罚】近日,无锡市民钱先生反映,自己开车时嘴里叼了一支牙线棒,却莫名收到张处罚单,违法行为是“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受到警告处罚。叼牙线棒怎么就妨碍安全驾驶了呢?他的困惑并非个例:“没分心没违规,这样的处罚是不是太一刀切?”而交管部门与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各有说法”的回应,更让这场讨论愈发热烈。他向交管部门申请撤销处罚,一直没有结果。钱先生很疑惑,“我全程两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完全正常驾驶,既没分散注意力,也没影响操作,这样的处罚是不是‘一刀切’了?”从钱先生提供的抓拍照片中可以看出,他的驾驶姿势十分规范。此后,钱先生通过交管12123APP进行了咨询并反映情况。管理员回复称,若嘴里叼着牙线棒的行为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影响驾驶操作,那么这就属于妨碍安全驾驶的范畴。“无论是叼着牙线、牙签,还是嚼着口香糖,都会妨碍正常的交通秩序。”随后,记者拨打了江苏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在正常驾驶的情形下,叼着牙线棒并不算违法。“只要手没有离开方向盘,正常驾驶的话,我认为这并不违法。”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此前有不少案例显示,驾车吸烟等明确影响安全的行为,常被认定为“妨碍安全行车行为”,予以处罚。
其实大家的纠结,本质是对“安全边界”的探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可处警告或罚款,但法律并未明确列举“叼牙线”这类情形 。有人类比“开车嚼口香糖、喝豆浆”,觉得小题大做;也有人认同“细节藏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分心是交通事故主要诱因,哪怕看似微小的行为,也可能在突发状况时影响反应速度。就像公安部数据显示,开车看手机的事故概率是正常状态的23倍,反应速度比酒驾还慢 ,这背后正是“分心无小事”的科学逻辑。
但公众的不解也值得正视:执法的初衷是守护安全,而非制造困惑。当“叼牙线”与“双手不离盘、视线不偏移”的规范驾驶姿势并存时,如何精准判断“是否妨碍安全”,考验着执法的精细化水平。老司机们的心声或许道出了关键:安全的核心是“能否应对突发情况”,执法既要守住底线,也需避免“一禁了之”的简单化。
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车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小动作:调整空调、切换音乐、喝一口水,甚至与乘客交流。如果连嘴里叼牙线棒都要被处罚,那什么是合理的监管,什么又是过度干预呢?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牙线棒本身,而在于这一行为是否实质性地影响了驾驶安全。如果驾驶员能同时保持规范的驾驶姿态和足够的注意力,那么某些习惯性动作是否应该被网开一面?反之,如果任何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都要被禁止,那么执法的边界又在哪里?
事实上,交通安全管理本就需要在保障安全与尊重习惯之间找到平衡。过于宽松的管理可能导致安全隐患,而过于严苛的规则不仅难以执行,还可能引发公众的不解与抵触。
在自动驾驶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关于驾驶注意力的讨论更具意义。当车辆本身能提供越来越多的辅助驾驶功能时,人类驾驶员的注意力要求是否应该重新定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回到钱先生的案例,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清晰的界定标准和更统一的执法口径。什么样的行为确实构成安全隐患,什么样的行为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些都不应留给驾驶员在收到罚单后才去猜测。
安全无疑是道路交通的第一要义,但合理的执法标准和透明的执法程序同样重要。在“一刀切”的便利与个案公正之间,交管部门需要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而对驾驶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无论认同与否,规则面前都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与敬畏。
也许未来的交通执法可以更加智能化,不仅记录行为本身,还能评估行为对驾驶注意力的实际影响。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都需要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