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岁在俄失联中国女留学生已离世】2025年10月31日,张某某与家人最后一次联系后失联,最后出现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国立师范大学教学楼附近。失联后,其父张先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求助视频,神情焦急并多次痛哭,引发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当事人父亲张先生11月10日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次日得知女儿离世的消息,并在当地警局确认了女儿照片。张先生表示,该案件正在办理中,具体细节不便透露。失联前情况如下:张某某为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专业大一学生,20岁。失联前几日心情不佳,同学称其“萌生了不好的想法”。失联时可能身穿深色羽绒服和女式衬衫,棕黄色直发,戴棕黄色眼镜框,体型偏瘦。警方在张某某公寓发现灯仍开着,行李箱内物品散落一地。网传“从高层建筑坠亡”的说法未获官方证实,但家属已确认离世。有网友表示:“本来当留学生在语言壁垒下的社交孤立、异国环境中的心理承压,再叠加局势带来的额外焦虑,足以成为压垮年轻人的重负。无论是否被霸凌,都应该被重视”,还有网友表示:“若自身或身边同学出现 “情绪极端低落、频繁提及自杀、回避社交” 等异常表现,及时告知导师、家人或心理医生,必要时联系当地警方,或使领馆寻求帮助。”
11月3日,家人焦急万分的寻人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四天后,当地媒体报道了令人心碎的消息:张某某从住宅窗户坠落身亡。有知情人士透露,她曾因俄语水平太差遭到同学欺凌。事发现场的状况令人揪心——在张某某的公寓中,警方发现灯仍开着,行李箱内物品散落一地。
“未收到相关警方消息,目前我在国内,签证未到出不去。”11月7日,张父在接受锦观实验室采访时表示。
同一天,张父通过红星新闻再次回应,自己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女儿遭遇不测的官方消息。他一直在国内,没有去往俄罗斯。直到11月10日,张先生终于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次日得知女儿离世的消息,并在当地警局确认了女儿照片。张先生表示,该案件正在办理中,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张同学的案例并非孤例。
生活在海外,中国留学生们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环境、学业压力、文化差异等现实问题。“刚来英国时不免感到孤独,”在英国上学的刘铭雨分享道,“我所在的环境中国人不多,可以同频交流的人少。”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培训部教师李同归认为,留学期间夯实心理安全感相当重要。“这需要留学生跟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真实地表达出来。”一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价值观体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强调生存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群体表现出的享乐型幸福感和实现型幸福感水平普遍偏低。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曾向领区中国留学生发布关注心理健康的温馨提示。他们建议中国学生出国后及时告知家人就读的学校名称、住址以及校方、房东、同学好友等联系方式。张同学失联前,其实已经显示出一些心理困扰的迹象。据报道,另一知情人士透露,张同学的同学曾表示,她失联前几天心情不太好,萌生了不好的想法。这些信号——情绪极端低落、频繁提及自杀、回避社交,正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危险信号。
李同归建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有效调节情绪。“学子们从现在开始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并且坚持下去。当大家留学在外心情不愉快时可以做感兴趣的事,心情会变得更好。”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提醒留学生,要学会疏导压力,排解负面情绪,用健康的身心状态,迎接美好而充实的留学生活。领馆建议,如出现心理不适,尽早与家人、老师、朋友同学沟通交流,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积极疏解。不少学校有心理健康中心,里面专业的老师会和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
抵达圣彼得堡的张先生最终在警局看到了女儿的照片,却再也见不到那个身高1米76、戴眼镜的20岁姑娘。
就在失联前,她还和父亲闲聊,那时父亲只是“放心不下她一个姑娘在外边,没事陪她聊聊天”。警方在现场调查时注意到,她公寓里的灯依然亮着,行李箱内物品散落一地,仿佛在等待着某个未完成的归程。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上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他们渴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汲取知识、拓展视野,为未来的发展积攒力量。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残酷。语言壁垒如同无形的墙,将他们与当地社会隔离开来,社交孤立感如影随形。在异国他乡,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交圈时困难重重,难以找到归属感。心理承压也是留学生群体面临的严峻挑战。远离家乡和亲人,孤独感如潮水般涌来,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学业上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都像沉重的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而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更是为他们的留学生活增添了额外的焦虑。政治的不稳定、社会的动荡,都可能让他们身处不安之中,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
正如网友所言,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足以成为压垮年轻人的重负。张某某的离世,或许就是这些压力长期积累后的悲剧性爆发。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关注留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留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学校作为留学生求学的主要场所,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除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应建立健全的心理支持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当学生出现情绪极端低落、频繁提及自杀、回避社交等异常表现时,能够第一时间介入,给予关心和帮助。
家庭也是留学生坚强的后盾。尽管相隔千里,但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不能缺席。通过定期的电话、视频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时,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使领馆作为留学生在海外的“娘家人”,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留学生的领事保护和服务,建立留学生信息库,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留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当留学生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能够迅速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留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消除对留学生的偏见和误解,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多报道留学生的积极事迹和正能量,减少对负面事件的过度渲染,避免给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0岁中国留学生张某某的离世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但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关爱留学生,就是关爱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留学生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让他们在异国他乡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让青春之花在关爱与呵护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