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被拐33年:用夭折孩子名字长大
【女子被拐33年:用夭折孩子名字长大】“我给自己的称呼叫‘活死人’。” 王丽萍对记者说。2025 年 11 月 11 日,被拐卖 33 年的王丽萍来到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寻找人贩子线索,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亲生父母。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已在深圳创业扎根的女子宣布:“我愿意拿出深圳一套房作为提供线索找到亲生父母的奖励!”王丽萍的故事在 2025 年 11 月 11 日引爆网络。她告诉记者,被拐卖 33 年来,她从未叫过 “妈妈” 这个称呼。如今已为人母的她表示并不怨恨亲生父母,只希望他们能勇敢站出来认亲。“只要我不是被送走的,家我都给亲生父母准备好了。”王丽萍的名字隐藏着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她向记者解释,“王丽萍” 其实是养家之前一个孩子的名字。那个孩子在四岁左右夭折后,养家就买了六岁的她,并直接使用了夭折孩子的身份信息入户。这种身份的错位给她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创伤。“每次回老家,都要给这个孩子上柱香说‘王丽萍保佑王丽萍’。” 这种荒诞的场景已伴随她多年。她向记者倾诉了内心深处的痛苦:“我也是爹妈生的孩子,为什么要替她活着。” 这种 “替身” 感受让她感觉自己像个 “活死人”。
1992 年农历正月十一,是王丽萍人生被撕裂的日子。那天,她被人贩子以 3882 元的价格拐卖到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从那天起,她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失去了亲生父母,也失去了真实的身份。
王丽萍的遭遇并非个例。《失孤》原型郭刚堂的故事曾引发全社会对被拐儿童家庭的关注。1997 年,郭刚堂两岁半的儿子郭新振在家门口被一名陌生女子抱走,从此他开始了长达 24 年、跨越 50 多万公里的寻子之路。他骑坏了 10 辆摩托车,走遍了全国 31 个省份,一度欠下数十万元债务。那些年,郭刚堂经历过无数次希望与失望。他曾在大别山区遭遇暴风雨,摩托车被刮倒,险些坠入悬崖。但他说:“只有在路上,我才是个父亲。”
转机出现在 2021 年。公安部开展以打拐寻亲为主要内容的 “团圆” 行动,郭新振被拐案被列为挂牌督办案件。通过最新比对查找手段,警方在河南发现疑似郭新振的线索。DNA 技术的应用成为此案突破的关键。2000 年 DNA 技术开始应用于打拐工作时,公安机关就及时采集了郭刚堂夫妇的 DNA 信息入库比对。2021 年 6 月,河南刑侦部门采集一名本地居民的血样,检验 DNA 信息并录入 “打拐 DNA 系统”,成功与郭刚堂夫妇比中。
随着调查深入,警方锁定两名犯罪嫌疑人 —— 呼某及其当年的女友唐某。警方在呼某老房子中搜查时,发现了一张关键照片 —— 背景为山东孔府孔庙的照片,以及一本 1997 年出版的交通图册,其中山东地图那一页与其他页面分开,说明翻得较多。经审讯,唐某对 1997 年 9 月伙同呼某拐卖郭新振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经查,1997 年,呼某、唐某两人相识并恋爱,9 月一起在山东旅游期间为图财,预谋拐卖一男孩。9 月 21 日,两人来到山东聊城,呼某在汽车站附近等候,唐某外出寻找作案目标,将在家门口独自玩耍的郭新振抱走。
2021 年 7 月 11 日,山东、河南两地公安机关在山东省聊城市为郭刚堂、郭新振一家人举行了认亲仪式。离散 24 年的家庭终获团聚。认亲现场,一家人久久相拥,哭成泪人。郭刚堂的妻子一直活在自责中,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看好儿子才给了人贩子可乘之机。面对妻子的自责,郭刚堂从未说过她一个 “不” 字,每次都会安慰妻子,并用行动告诉她迟早有一天会找到儿子。
“团圆行动” 开展以来,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 2609 名,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 61 年;侦破拐卖儿童积案 147 起,抓获拐卖犯罪嫌疑人 372 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家庭重新团圆的希望。如今,王丽萍也在寻找自己的团圆。她悬赏深圳一套房寻亲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也许这份厚重的奖励能带来她期盼已久的线索。
王丽萍仍在等待着,等待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名字和身份,等待能亲口喊出那句 33 年来从未叫出口的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