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辟谣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
【太原辟谣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视频显示,地下管道突发爆裂,瞬间喷涌出高达十几米的褐色液体,同时伴随着大量水蒸气升腾而起,周边地面迅速积起一片褐色的水洼。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猜测这些褐色液体中混杂有粪便成分。11日上午,记者从当地相关部门获悉,此次破裂的管道实为暖气管道。随后,太原热力集团万柏林供热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澄清,是泥沙随水流喷出所致,并非如网友所言含有粪便,表示“管道里怎么可能有那些东西呢?”。一则管道爆裂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竟然获得了超过五千次的转发量,迅速引爆了公众舆论场。视频中,十几米高的褐色水柱伴随着大量水蒸气,场面确实震撼。周边地面形成的褐色积水,更是为谣言提供了“视觉证据”。“有粪便喷出”——评论区里,这种看似专业的判断,迅速点燃了公众的恶心与恐慌情绪。然而,真相却平凡无奇。太原热力集团万柏林供热分公司工作人员解释:“管道里怎么可能有那些东西呢?”。暖气管道的修复工作已在事发当晚9时许完成,周边居民供暖已恢复。一场普通的公共设施故障,却在网络空间被包装成了“公共卫生事件”。
太原管道谣言并非孤例。如今,网络谣言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其数量之多、传播之快,令人震惊。
仅2025年10月一个月,全国受理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就高达1945.4万件,环比增长4.8%,同比增长8.8%。这些数字背后,是色情、赌博、侵权、谣言等各类违法不良信息的疯狂传播。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受理的举报中,谣言类信息占据了相当比例。它们像隐形病毒一样,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
为何网络谣言屡禁不止?这背后隐藏着造谣者的“流量密码”。“冲突才能上热搜,出大事儿才有流量”,这是一位百万网红曾道出的真相。社会矛盾天然带有愤怒、恐惧、不公等情绪,更容易刺激网友转发评论。今年8月,太原尖草坪区男子刘某为博取流量、吸引“粉丝”,以自己多年前目睹的一起普通行车纠纷为原型,刻意添加“持刀伤人”等虚构情节,发布了一条时长122秒的视频。这条虚假视频获得了1万余次点赞,浏览量达30万余次,转发近万次,相关词条登上网络热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最终,刘某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类似刘某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他们为了流量不惜编造谎言,最终受到法律严惩。
网络谣言泛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低成本生产和高利润回报。随着AI工具的普及,造谣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造谣者利用社会矛盾话题大做文章,尤其集中在医患关系、性别对立、贫富差距等领域。算法会判定此类内容“高热度”而加大推送力度,久而久之,社交平台逐渐走入“情绪优先”而非“事实优先”的“后真相陷阱”。背后的造谣者、MCN机构则利用造谣带来的流量变现,经“橱窗跳转”“直播导流”等手段进行营销,赚得盆满钵满。
每一条病毒式传播的谣言,都在社会信任的血管上划开一道裂痕。近期,一条“白菜免费”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导致内蒙古赤峰一菜地承包者近200亩白菜被闻讯而来的人群“白采”,损失严重。谣言的破坏力不在精巧,而在简单。“免费”二字像枚诱饵,轻易触动了人们心底的占有欲。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平日守法的普通人也卸下防备,加入这场集体越轨。更值得警惕的是信息传播生态的脆弱。从邻里闲话到短视频裂变,谣言搭乘算法快车肆意蔓延。某官方媒体账号竟也曾误发相关视频,虽事后删除,却已造成信任的二次伤害。
面对泛滥的谣言,全社会亟需织牢谣言防控网。一方面,必须加大整治力度,对查实的造谣账号及时封禁,拉入黑名单,对相关造谣公司进行处罚。另一方面,要强化算法合理性,加入“信息来源可信度”等测算维度,优先推送标记为权威媒体、学术机构检验过的内容。公安部门也提醒公众,要通过“查来源、验内容、观逻辑”三步来辨识谣言。查来源,即认准政府官网、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验内容,即利用百度识图或视频反搜工具查验素材真实性;观逻辑,即警惕“震惊!”“速转”等情绪煽动性标题。
法律是悬在网络谣言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太原管道谣言事件中,造谣者虽然尚未找到,但在太原“行车纠纷持刀伤人”谣言的案例中,造谣者刘某已被行政拘留七日。然而,法律惩戒只是治标之策。百亩白菜的经济损失尚可估算,但信任重建的道路却漫长而艰难。在信息奔流的时代,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应当是谣言的终结者。唯有理性回归、责任到位,才能避免下一个“白菜地”悲剧,让信任重新扎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