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一夜蒸发超万亿元
【英伟达一夜蒸发超万亿元】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1日,美股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道琼斯指数创下历史新高,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却因芯片股集体暴跌而收跌0.25%。芯片股普跌,美光科技跌超4%,ARM跌超3%,英伟达、AMD、应用材料跌超2%。大型科技股涨跌互现,苹果涨超2%,奈飞涨超1%,甲骨文跌超2%,特斯拉跌超1%。在这场风暴中心,英伟达单日市值大幅缩水,竟蒸发高达1431.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186.78亿元),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跌去一个宁德时代的整体市值。这场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剧烈震荡的崩塌,不仅无情地撕开了AI泡沫的脆弱面纱,更深刻映射出科技巨头在技术革命浪潮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下的深层困境。英伟达的股价暴跌并非偶然孤立之事,而是科技股估值泡沫破裂的一个典型例证。截至2025年11月,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飙升至52.85倍,这一数字不仅远远高于半导体行业25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甚至超越了苹果(28倍)和微软(32倍)等科技巨擘。支撑如此高昂估值的,是两个核心假设:一是AI算力需求将如永动机般永续增长,二是英伟达将长期稳坐AI芯片市场的霸主宝座。然而,现实却如一把利刃,正逐步动摇这两个看似坚不可摧的支柱。
摩根士丹利发出警示,云计算行业的资本支出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速或将放缓至个位数水平。与此同时,微软、谷歌等英伟达的核心客户已释放出明确信号:微软2025年第三季度的资本支出增速环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谷歌的数据中心建设预算增速也从2024年的45%锐减至2025年的28%。这些科技巨头正从“扩张期”的激进策略转向“优化期”的稳健布局,对高端GPU的采购策略也从“囤货式采购”转变为“精准投放”,力求每一分投入都能带来最大效益。
AMD的MI300X芯片以能耗优势抢占18%份额,谷歌TPU应用规模超200万片,华为昇腾占有率飙升。OpenAI等自研AI芯片,特斯拉Dojo自给算力,英伟达地位下滑。美禁令致英伟达中国区收入锐减,订单难交付,库存减值,客户加速转向国产芯片。英伟达困境是AI技术分歧的投射,低成本模型颠覆行业共识,现有硬件可软件升级,CUDA生态受质疑。物理AI场景对能效要求高,特斯拉能效比超英伟达,技术代差缩小削弱其溢价能力。
Meta、谷歌等巨头联合推出的OCP(开放计算项目),将数据中心硬件标准开放化。英伟达GB200芯片因散热设计缺陷,在OCP标准测试中落后AMD MI300X 15个百分点。客户开始要求芯片供应商遵循开放标准,英伟达的“黑盒式”解决方案逐渐失宠。
英伟达的暴跌,是市场情绪从“贪婪”转向“恐惧”的临界点。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机构资金的撤离
共同基金从科技板块净流出超300亿美元,英伟达看跌期权持仓量较9月激增240%。高盛监测显示,对冲基金对英伟达的净多头头寸从2025年8月的65%降至11月的38%,显示专业投资者正在获利了结。
2. 散户情绪的崩塌
Reddit论坛上,“NVDA”相关讨论量较10月下降67%,散户持仓占比从峰值时的19%降至11%。游戏驿站式逼空行情难再现,散户开始用脚投票。
3. 衍生品市场的预警
英伟达VIX恐慌指数升至45,创2024年3月以来新高。期权市场显示,投资者为12月到期、行权价120美元的看跌期权支付溢价是看涨期权的2.3倍,市场押注股价将跌破关键支撑位。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英伟达仍握有三张底牌!黄仁勋透露,Blackwell Ultra芯片良率已突破85%,微软、亚马逊等客户订单排至2026年第三季度。该平台在多模态AI训练中的效率优势,仍构成技术壁垒。甚至,CUDA生态拥有400万开发者,是第二名ROCm的20倍。英伟达正将CUDA从GPU编程框架升级为AI开发平台,通过收购Run:ai等公司强化多云管理能力。同时,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9%,Omniverse数字孪生平台签约客户超1.2万家。这些新兴业务占比已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3%,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英伟达的暴跌,标志着AI行业从“概念炒作”进入“价值重估”阶段。当市场不再为“市梦率”买单,科技巨头必须证明:它们不仅是技术革命的受益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英伟达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算力狂飙的时代,重新定义AI硬件的价值标准——这或许比维持市值神话更为艰难,但也更接近技术创新的本质。在这场风暴中,真正的赢家可能不是那些押注股价涨跌的投机者,而是那些在泡沫破裂时仍能坚持技术深耕的创新者。英伟达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从“算力贩子”蜕变为“AI基础设施的架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