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万枚比特币洗钱案主犯在英获刑
【6万枚比特币洗钱案主犯在英获刑】据多家媒体报道,伦敦时间11月11日,天津蓝天格锐特大非法集资案主犯、英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比特币洗钱案主谋钱志敏在英国判处11年8个月的监禁。这不仅是司法正义的彰显,更撕开了虚拟货币跨境洗钱这一新型金融犯罪的狰狞面纱。6万枚比特币的跨国流转轨迹,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也警示着:在数字货币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9月底,47岁的钱志敏在伦敦南华克法庭上当庭承认关于在该国比特币洗钱、转移和侵占犯罪所得资产的相关指控。据悉,钱志敏(化名“张雅迪”)是中国天津蓝天格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长期通过虚假投资项目实施诈骗。2014年至2017年期间,蓝天格锐公司以“高回报投资”为幌子,大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案金额高达430亿元人民币。此案波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受害者多达12.8万人,其中尤以退休老年群体为主。案发前夕,钱志敏巧妙地将部分资金兑换成比特币,借助加密货币交易所账户,将资金秘密转移至境外。随后,他携带装有加密钱包的笔记本电脑,仓皇逃往英国。
据英国法院判决书披露,钱志敏利用多个加密钱包进行复杂的“混币”操作,将非法所得与合法资金巧妙交织,构建起一个错综复杂、难以追踪的资金网络。这种对加密技术的恶意滥用,不仅让无数受害者倾家荡产,更令传统金融监管手段陷入“技术代差”的困境——当执法者还在依赖纸质账本艰难追踪资金流向时,犯罪分子却已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资金的“清洗”。
钱志敏案深刻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存在的“双重失灵”问题:国内监管体系对新型犯罪模式的反应迟缓,而国际监管机制在应对跨境资金流动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在蓝天格锐案中,地方金融办早在2016年便察觉到其资金池存在异常,但由于受限于属地管理原则,未能及时启动跨省协调机制进行干预。而当钱志敏将资金转化为比特币后,中国监管部门虽能迅速冻结其境内账户,却对境外加密钱包的管控显得束手无策。
英国方面的困境同样突出。尽管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但面对加密货币这种"无国界资产",传统反洗钱规则显得力不从心。钱志敏在英国使用的交易所账户,其KYC(客户身份认证)流程形同虚设,甚至允许通过匿名邮箱注册。这种监管真空,让英国成为虚拟货币犯罪的"避风港"——据英国国家犯罪局统计,2022年通过加密货币洗钱的资金规模达23亿英镑,较前年增长40%。
钱志敏案的审判不应是终点,而是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起点。当6万枚比特币可以轻松突破国界时,任何国家的单边监管都如同用竹篮打水。构建数字时代的金融安全网,需要三大突破!第一,技术对等监管:各国应联合研发区块链追踪工具,建立"加密货币资金流向图谱"。欧盟已推出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要求交易所共享交易数据,这种模式值得全球借鉴。第二,法律协同机制: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框架,建立跨境资产追回快速通道。中国与英国在钱志敏案中的司法合作,为后续案件提供了"引渡+资产返还"的双轨范本。第三,公众教育防线:在老年群体密集的社区推广"数字货币防骗课",用真实案例揭示"高收益投资"背后的技术陷阱。日本金融厅推出的"加密货币模拟诈骗体验"项目,使老年人受骗率下降37%。
当伦敦的法槌声与天津受害者的哭声形成跨时空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案的审判,更是全球金融体系在数字革命前的集体觉醒。6万枚比特币的跨国追踪,终将写就一部数字时代的《金融治安史》。这场战役没有旁观者——从监管者到普通投资者,每个人都是数字金融安全链上的关键节点。唯有构建技术、法律、教育三重防线,才能让虚拟货币真正成为创新工具,而非犯罪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