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生育保障体系迈向新台阶!
创始人
2025-11-12 15:05:28
0

7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

  【7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住院分娩只花了3.7元!”2025年11月,一位广东宝妈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评论区的留言引发热议。这条留言背后,是吉林、江苏、山东等七省已率先实现的“生娃基本不花钱”政策——通过生育保险全覆盖、医疗费用全额保障、津贴直发个人等创新举措,中国正以系统性改革破解“不愿生、不敢生”的民生难题。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2岁的产妇李敏展示着住院结算单:总费用1.2万元,医保报销1.19963万元,个人支付仅3.7元。“连止痛泵和新生儿筛查都纳入了报销。”她感慨道。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仅广州就有7000余位宝妈自付费用低于100元,其中881人花费不足10元,67人实现“零支出”。这一变革源于七省推行的“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政策。以江苏省为例,其将顺产、剖宫产医疗费用包干标准分别提升至6000元和8000元,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费用100%报销。吉林省更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同等保障范围,长春市双胞胎产妇沈云表示:“新生儿保温箱费用实时报销后,家庭负担减轻了70%。”

  政策覆盖的广度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份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惠及超100万人次。北京市民王女士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受孕后感慨:“单次取卵费用从3万元降至1.2万元,让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也有了希望。”

  生育津贴的发放方式变革,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突破口。2025年11月1日,随着江苏、辽宁两省启动生育津贴“直付个人”服务,全国已有25个省份实现这一创新。湖南省湘潭市医疗保障事务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至10月,当地2500位参保女职工通过“分娩后7个工作日内到账”的直发模式领取津贴,较传统模式提速65%。

  “过去需要准备结婚证、准生证等5份材料,休完产假后由单位代发,现在分娩当天就能在手机端申领。”湘潭市中心医院“准妈妈”陈莹洁的体验,折射出政策设计的温度。国家医保局特别强调,直发模式不仅缓解经济压力,更从源头杜绝了用人单位截留津贴的违规现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达2.6万元,成为职场妈妈的重要保障。

  七省的改革实践,构建起覆盖生育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孕前保障:全国将产前检查项目从8项增至23项,吉林、江苏等地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人均减负超千元。产时支持:七省政策范围内住院分娩费用实现“零支付”,特需病房、进口耗材等非政策费用除外。产后关怀: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即可线上参保,江西、海南探索0至3岁儿童医保个人缴费财政全额承担。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托位数从1.8个增至4个,四川眉山“医育结合”模式将妇幼保健院与托育机构融合,提供发育筛查、中医推拿等特色服务。

  在沈阳市某托育中心,7个月大的宝宝因推拿治疗从每周排便一次恢复正常。该中心将“望闻问切”融入日常照护,并开设家长课堂传授简单手法。“中医育护从机构延伸到家庭,这才是真正的‘医育结合’。”托育师王红说。

  这些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获得感。呼和浩特市推行的梯度育儿补贴——一孩1万元、二孩每年1万元至5岁、三孩每年1万元至10岁,让三孩家庭累计可获15万元补贴。而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的女职工生育三孩可享一年半带薪产假,创下全国最长纪录。

  “生育不仅是家庭事务,更是国家大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当7个省份实现“生娃零负担”、25省生育津贴直发个人时,中国正以改革力度传递政策温度。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七省新生儿出生率平均提升0.8‰,二孩、三孩家庭占比从2022年的31%增至2025年的43%。

  七省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医保、财政、就业等多部门协同,打破政策壁垒;运用数字化手段简化流程,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更重要的是,将生育支持从单一的经济补贴升级为涵盖医疗、托育、就业的全链条保障。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从“全面二孩”到“三孩政策”,再到如今的生育保障体系重构,中国正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决路径。当吉林的牧区产妇、广东的都市白领、西藏的高原职工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生育服务时,这不仅是政策的胜利,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最高致敬。正如国家卫健委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言:“让每个家庭都能‘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这是我们对人民的承诺。”在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改革中,七省的探索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整个中国正在书写更加温暖的答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