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12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11日(贝伦时间)在巴西贝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30届会议,与中国代表团会面及在中国角边会论坛致辞。期间,谢展寰表示,香港能协助引导国际资金支援绿色转型。

图源:特区政府新闻处
上午,谢展寰和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及环境及生态局气候变化专员李学贤与中国代表团团长李高会面,就国家与香港特区在气候变化行动及绿色转型的工作交换意见。
谢展寰下午在中国角边会,出席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香港地球之友和香港金融发展局合办的论坛,主题为“香港汇聚创新:共建韧性城市与全球绿色金融枢纽”。此次边会论坛聚焦探讨香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角色、成果和策略,主要讨论范畴包括气候行动、能源转型、绿色及可持续金融、提升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以及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框架等。
谢展寰致开幕辞时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香港自1997年起已停止兴建燃煤发电机组,并在2014年已经碳达峰。现时香港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2014年排放峰值比较下降约四分之一,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近三成至低于4.5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美国的约四分之一及欧盟的约六成。
他指出,香港争取在2035年前减少一半碳排放,并在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为此,特区政府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提出四方面的减碳策略,包括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和达致“零废堆填”。能源方面的相关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之前停用燃煤发电、把零碳能源在发电燃料组合的比例提高至逾六成、去年制定了《香港氢能发展策略》稳慎有序地营造有利本地氢能发展的环境等。
谢展寰指,香港在绿色运输的发展显著,每十辆新登记私家车中有七辆为电动车,并正发展具备高速充电技术的公共车辆充电网络,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亦将于明年启用。
转废为能方面,首座大型转废为能设施本月启用,第二座设施正招标建设,预计2030年落成。香港亦正与内地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将香港发展为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贸易中心。
绿色金融方面,谢展寰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可持续金融枢纽,能协助引导国际资金支援绿色转型。他举例指,截至今年十月,特区政府已发行合共约31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又推出香港可持续披露准则,全面衔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定下的国际标准。
谢展寰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国际间的合作至关重要。他说:“低碳绿色转型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同时带来很多新的合作机会,香港期望和各界携手合作,共同为下一代打造具备气候韧性和可持续的未来。”
其他在活动上发表演说的嘉宾包括“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国家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赵英民;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林正财;宜可城—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吉诺‧范比金及香港地球之友副主席连舜香。
潘国英和李学贤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就加速能源转型以达致碳中和,和与会者交流意见。林正财则在另一个讨论环节就建立气候韧性城市、管理气候及健康风险,和其他讲者分享交流。(完)